APP下载

例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真问题”的生成

2016-07-07叶美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格化

叶美君

[摘 要]就“能否引发求知者主动深入地思考,自主建构概念性知识”而言,通常可以把问题分为“真问题”和“假问题”。针对思想品德学科“假问题”泛滥,阻碍“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现状,从设问的主体、问题产生的途径、提问的方式三个角度,提出生成“真问题”,催生“真变化”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真问题 生成 人格化 适切化 简明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72

“真问题”是能引发求知者主动深入思考,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问题,是引出求知者内在体验的导火线。“真问题”之“真”在于:设问的对象是每一个具体的求知者,只有求知者本人才能给出答案,别人无法替代。本文从设问的主体、问题产生的途径、提问的方式三个角度,提出了生成“真问题”,催生“真变化”的三种策略。

一、依“境”而生,使问题人格化

课本知识是固化在书页间的抽象文字符号,毫无魅力可言,也不可能与学生互动。只有将它们回归鲜活的实践,成为具体的“认知对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境,代表“认知对象”,唤醒求知者独特的生命意识,营造一个求知者与认知对象彼此对话的空间。

如,本人在执教《做诚信的人》一课中,精心设计了“实话要实说”游戏互动、“实话不实说的是与非”现场采访辩论、“实话说不说”情境探究三个场景,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提出了系列问题,调动了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使求知者摆脱了对课本的依赖,消除了求知者对标准答案及同伴竞争的恐惧心理。

1.评价性问题。如,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

2.调查性问题。如,你说过谎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3.体验(反思)性问题。如,你作出“说”与“不说”的选择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移情性问题。如,假如是你,你会选“不知道先生”吗?

5.探究性问题。如,根据情景剧,你觉得小健左右为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可能发生的后果又有哪些?

这些第二人称的问题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很接地气,使学生乐于表达。学生经过体验、反思、评价,从生活中发现真理,感受真理的可贵可信及其在改造社会中的力量,不断提升学习的成就感,增进后续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二、依“学”而生,使问题适切化

学生的学情是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因此生成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一)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掘问题

1. 在预习中生成。教师指导学生针对课本单元主题、课题、框题、目题及其内在联系,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反问本课讲了什么,与其他课本内容有何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尚未想明白的问题。

2.在自问自答中生成。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本核心概念依据“是什么?与其他事物有何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顺序激起头脑风暴,生成疑难。

(二)课堂中动态生成问题

1.欣赏另类。例如,在执教《做诚信的人》时,开课就出现了一个“另类”,质疑:国王利用假种子选拔继承人,本身就不诚信,何以服人?笔者对这一问题作了延迟回答的处理,使问题悬念化,联系了课本 “善意的谎言”内容,让学生在本课结束时揭晓答案,使学生对传统的文学作品又多了一个解读的角度,更相信真理的力量。

2.亮出错误。在《做诚信的人》一课“选一选”的随堂检测题中,笔者呈现了这样一个命题——“说谎少的人是诚信的人”。有个别学生居然作出了肯定的选择,笔者就此让大家思考“诚信的核心在于说谎的数量吗?”,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诚信核心和本质的把握。

3.捕捉杂音。本课教学中,在大家纷纷赞同医生对病人说善意的谎言时,有一名学生不屑地吐出两个字“虚伪”,声音不大,但语惊四座。笔者就此进行了追问,该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如实告知病情也无妨,从而生动诠释了诚信的智慧。

三、依“势”而生,使问题简明化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有时在学生貌似无疑之处设置一些结合学生学情的问题,用口语化、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新颖感、刺激感,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又能说得具体。如,在执教《做诚信的人》一课时,笔者设计的问题就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

1.直问。如,在情与法之间,你的选择是什么?

2.曲问,即结合情境问。如,假如你是剧中人,会怎么做?

3.反问。如,你选择了法,就不怕父母责怪?

4.追问。如,难道学识、能力不重要吗?凭什么只以诚信取人?

5.引问。如,这幕情景剧中,小健在为难什么呢?

这些问题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形提出,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自身心灵的指引下作出真实的回答,在与同学的论证中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密,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人格化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人格化”传播运营探析
人格化传播,让广播政务节目入耳入心
浅析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基于“人格化”视角的电建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人格化”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中国与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