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骨折的X线片、CT及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6-10汤倩媛
汤倩媛
(常州市武进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104)
腕关节骨折是日常临床诊疗中高发的损伤,为常见的外伤骨折类型。一般青年和中年人群的腕关节骨折主要是因交通事故、建筑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多种原因导致;而老年人群出现腕关节骨折一般和骨质疏松等因素存在关联。单纯腕关节骨折,断端对位对线未见明显错位,未出现尺桡神经的损伤,患者通常仅表现为疼痛,临床通过复位外固定进行治疗。对于严重复杂的腕关节骨折,出现断端错位成角,伤及腕关节面、腕骨甚至造成尺桡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1]。通常这类患者需要内固定手术治疗。
所以为了更加准确、真实、可靠地对腕关节骨折患者提供治疗,认真地了解并评估腕关节骨折的实际情况就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采用X线片、CT及重建技术为影像学手段,观察两种方法对腕关节骨折进行诊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8月到常州市武进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疑似腕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4例,年龄12~82岁,骨折至入院为0.5~5 h。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神志清醒,没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②患者存在明确的外伤史,均存在肢体活动受限;③患者具有进行X线片、CT及重建技术诊断的条件;④均具备完整的临床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X线、CT及重建技术检查禁忌证者;②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患者双下肢存在功能障碍;③近期存在手术史和严重的其他创伤史者;④存在手术及麻醉禁忌者。
1.2 方法
X线平片检查:利用柯达3 500数字化医用X射线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首先将管电压设置为55 kV,设置管电流为自动控制,拍片时主要检查腕关节的正侧位,如果需要可以增加尺偏位拍片,主要观察范围为舟状骨具体形态。
CT及重建技术检查:通过联影40排螺旋uCT528进行诊断,指导患者以仰卧位在扫描床上接受检查,检查以前将随身携带金属物品等拿下,避免干扰出现。首先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120 mAs,薄层重建的层厚1.0 mm,重建间隔0.5 mm,螺距1 mm。扫描范围包括尺桡骨远段、诸腕骨、各掌骨近端。对患者存在严重的疼痛部位和骨折部位进行仔细的扫描,并将所获取的图像上传到工作站,利用系统处理软件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曲面重建(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对相关部位进行三维重建,然后根据窗宽和窗位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获取的图像需要通过2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共同阅片,统一意见得出最终结论。
以手术之后的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并将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
①诊断结果:研究X线片和CT及重建技术对腕关节骨折诊断的差异。②诊断价值:研究X线片和CT及重建技术对腕关节骨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手术临床诊断确诊腕关节骨折66例,经X线检出52例,经CT及重建技术检出6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65,P=0.0002<0.05),见表1。
表1 X线和CT及重建技术对腕关节骨折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2.2 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
CT及重建技术诊断腕关节骨折的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和X线片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和X线检出腕关节骨折的价值比较(%)
3 讨论
人体的腕关节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具备多样性的形态特征,诸腕骨形态各异,紧密排列构成关节面,与尺桡骨远端构成的关节面形成关节,由于构造的特殊,活动度高,也就符合人体日常生活、工作、运动的需要[2-3]。腕关节骨折一般是因外界因素而导致的骨折损伤,对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存在严重的后遗症,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腕关节功能受损以及尺桡神经损伤,甚至导致血管损伤,造成肢体远端血供的异常。临床对机体出现腕关节骨折的患者要及时地对骨折的主要部位进行判断,方便为临床的解剖学治疗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一般通过传统的X线片可以实现对患者骨折的检查,但这种检查方法的分辨率较差,整体检出质量有待提升,很容易出现多种误诊或漏诊等情况。
通过X线片对患者进行检查,整体检出细节和CT及其重建技术相比存在差异。利用CT及其重建技术可以进行深层的多序列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可通过光电转换等是患者持续性的接受X线信号。这种检验技术的分辨率较高,而且成像迅速,经过多层扫描可以获得单位时间的普遍较高的覆盖率,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安全性相对更高。随着CT后期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患者的骨折情况,这为患者的骨折诊断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参考。而且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以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楚,通过CT获取横断面的成像没有重叠,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实现对各种粉碎性骨折进行诊断。本研究通过对于患者及临床医生的回访发现,患者更加倾向容积再现(VR)对于腕关节骨折的呈现,其直观易懂的特点得到了患者的肯定。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倾向于多平面重建(MPR)、三维曲面重建(CPR)这两种技术的显示。
本文结果得出:①经手术临床诊断确诊腕关节骨折66例,经X线检出52例,经CT及重建技术检出64例;②CT及重建技术诊断腕关节骨折的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和X线片相比有差异。这能够充分说明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处理的方位较多,可以实现多方位的重组图像,和传统的X线技术相比其获取的数据更加的详细和清晰,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的腕关节尺桡骨远端及诸多腕骨等相关状况,可降低漏诊的概率。通过X线进行检查,由于存在复杂的主体结构,所以很难获取高效的评估依据,而且X线也不能实现对微小病症和损伤的观察,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开展。但是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自身的检查优势,也具备强大的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对发现微小损伤能提供切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见图1)。通过MPR对于腕骨从冠状位、矢状位等多方位进行观察,避免了X线摄片对于腕骨的重叠,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减少了漏诊及误诊的发生[4]。VR图像更加直观显示骨折累及情况,临床医生及患者也更加容易理解骨折具体情况。后处理重建技术有效弥补了轴位图像的立体感不足,对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奠定了基础[5]。临床医生依据腕关节后处理重建信息,对患者骨折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6]。本文中,CT在诊断腕关节时出现了两例漏诊,经笔者结合临床医生的反馈,分析原因如下:两例患者都是临床医生在清创缝合过程中发现,均为尺桡骨远端出现的细微骨折,术中发现细微裂缝,长度均在3 mm左右,没有出现任何移位,与骨小梁走向一致,被掩盖。回顾性分析CT图像,发现骨折线与骨小梁走向一致,尺桡骨形态保持完好,造成漏诊。从中,提醒影像诊断医生需要更加认真细致观察损伤部位图像,通过多方位的观察,结合对患者的具体体格检查避免漏诊的发生。
图1 临床影像图
综上所述,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及其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曲面重建(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重建技术对腕关节骨折进行诊断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X线片,大大提高了影像科医生对于腕关节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推荐在临床一线对于腕关节外伤患者广泛使用,对于骨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