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与CT诊断的准确率分析
2022-06-10王海英通信作者
王 军,王海英,刘 明(通信作者)
(1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山东 枣庄 277500)
(2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入院服务中心 山东 枣庄 277500)
强直性脊柱炎为临床多发性慢性炎性疾病,以对脊柱骨突、骶髂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外周关节构成侵犯为主要表现。若患者同时有关节外严重征象,则可能存在脊柱畸形及关节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为一种慢性、多发性风湿性疾病,以脊柱附着点和骶髂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1]。此病以脊柱为主要病发部位,在病情不断进展的情况下,可引发骶髂关节发生病变,进而导致纤维化和强直性脊柱炎。在病程早期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方案予以及时治疗,是防范致残事件的关键[2]。MRI、CT均为现阶段临床重要影像学技术,本文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50例,就上述两项技术诊断效能展开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50例,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2.34±2.3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2.06±0.19)年。患者双下肢均有麻木、无力感,在病程早期双侧骶髂关节、腰部区域均自感不适、疼痛,腰骶部区域疼痛,同时有晨僵伴发,并向大腿、臀部放射。在剧烈活动时,间歇性跛行,以及髋部疼痛。在病程后期,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清楚,无精神类疾病合并;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经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上升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由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风湿及外周性关节炎引发的疾病者。
1.2 方法
CT检查:应用GE 128层 LightSpeed VCT,协助患者头先进,以髂嵴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范围,并结合所检查的结果判断病情。参数:矩阵设置为512×512,扫描螺距为1.0,扫描准直0.6 mm,获取图像后,向GE AW5.0工作站输入,开展后处理。自骨窗及软组织窗对骶髂关节情况进行观察,并经多平面重组操作,从多方位展开细致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需对窗位、窗宽做出有效调整。
MRI检查:应用飞利浦双梯度Achieva 1.5T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时,范围与CT相同,同时将矩阵设置为256×256。对于SE脂肪抑制序列,应用SE T1WI(将TE设置为15 ms,TR设置为500 ms)和横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TE 95 ms,TR 5 000 ms,层间距设置为0.5~1.0 mm,层厚4 mm。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阅片,展开自主分析,结合结果,对不同影像学技术病变分级进行评估,并记录。
1.3 评价标准
1.3.1 CT影像学技术分级标准内容 依据纽约标准(1984年修订)[3]按5级对骶髂关节炎予以划分。0级:经对检查结果进行观测,无异常情况,属正常;Ⅰ级:经对骨性关节面进行观测,呈毛躁显示,有小囊变区显现,骨小梁表现为增粗、紊乱的情况,存在轻度骶髂关节炎现象,属可疑;Ⅱ级:经对双侧骶髂关节面进行观测,有局限性硬化与侵蚀,对关节间隙进行观测改变不明显,呈非对称性或对称性,骶髂关节炎为轻度;Ⅲ级:同Ⅱ级病变,但经对关节间隙进行观测,有程度不等的改变,可狭窄或增宽,对腰椎的侧区和前后方向进行观测,活动呈受限显示,有明显异常存在,骶髂关节炎为中度或进展性;Ⅳ级:在患者发生Ⅲ级病变的基础上,有完全性或严重异常性关节强直。
1.3.2 MRI影像学技术分级标准内容:依据Bollow[4]在1996年提出的分级标准展开评定,将骶髂关节炎按5级划分。0级:经对检查结果进行观测,无异常,即按正常予以定义;Ⅰ级:经对获取的图片观测,软骨下有局限性硬化,同时,骨髓部存在局限性脂肪堆积,发生侵蚀的部位不及2处,骶髂关节炎为轻度;Ⅱ级:软骨下硬化为中度,骨髓局限性脂肪堆积为中度,有超过2处的具无融合性质的侵蚀,骶髂关节炎为轻度;Ⅲ级:病变与Ⅱ级相似,软骨下硬化较为严重,脂肪堆积呈普遍性,经对腰椎的侧区方向和前后方向进行观测,活动呈受限显示,关节部分有强直的问题;Ⅳ级:在发生Ⅲ级病变的同时,按强直予以诊断。
1.4 观察指标
①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效能对比:以病检结果为金标准,就CT、MRI影像学技术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进行计算。②不同影像学技术病变分级检出情况对比:就CT、MRI影像学技术疾病分级检出率展开对比,包括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检出率。③不同影像学技术声像图征象对比:就CT、MRI影像学技术声像图征象展开对比,包括关节面侵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软组织肿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效能比较
病理结果为阳性45例,阴性5例;采用CT检查,阳性检出38例,误诊2例,漏诊7例;采用MRI检查,阳性检出44例,漏诊1例,无误诊病例。MRI影像学技术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效能比较[%(n/m)]
2.2 不同影像学技术病变检出情况对比
病理诊断病变分级为0级5例,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7例,MRI检查的各级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影像学技术病变检出情况对比[n(%)]
2.3 不同影像学技术声像图征象对比
MRI检查关节面侵蚀、腰5骶1关节病变、软组织肿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影像学技术声像图征象对比[n(%)]
3 讨论
CT和MRI影像学技术均为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诊断的常用方案,检查方法不同,其诊断作用、影像学表现也有明显区别。骶髂关节病变为罹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病程早期的病理改变,以关节旁骨髓炎和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且上述特征出现的时间与韧带、肌腱附着点炎比较,呈较早显示,故骶髂关节病变在形成时,可累及骨髓-血管翳形成及软骨下骨板,并对软骨构成破坏病理过程遵循,故可经对骨髓水肿所呈现出的程度进行观察,进而发挥对病变进行分级的作用。故可经对骨髓所呈现出的水肿程度进行观察,来完成对病变的分级,通过对骶骼关节病变所呈现出的炎性活动性,为早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提供参考依据[5-6]。
对于CT来讲,因具无层面干扰、分辨率高等多项优势,可清晰对较小的病变进行显示,故在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检查时,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CT较难对软骨处所存在的异常改变进行显示,另外,其在对骨髓内水肿进行显示时,作用也欠佳,故对于进展期疾病评估活动性时作用相对有限。而应用MRI影像学技术,可在骶髂关节病变病程早期将微小异常进行清晰显示[7-8]。同时,可对关节滑膜软骨形态进行显现,就CT检查较难检出的关节面下骨髓内水肿,软骨、滑膜炎症、脂肪聚集程度检出效果均更优。结合本文结果示,MRI影像学技术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MRI影像学技术在各级检出上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影像学技术在关节面侵蚀、腰5骶1关节病变、软组织肿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上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关,可清晰显示关节软软骨形态,另外可将骨髓病变准确检出,进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理想条件[9-10]。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罹患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应用MRI影像学技术实施检测,相较CT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即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居较高水平,且在疾病分级、声像图征象信息判断和检出上,效果更为理想,具有非常高的开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