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中学生100米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2-06-07孙军
孙军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认为在运动中人体的动力来源于四肢,对于部分教练员而言, 他们认为只要四肢强壮有力,就可以跑的更快、投的更远和跳的更高,所以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四肢的训练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实际上,人体真正的动力并非来源于四肢,而是来源于人体的核心区域。躯干支柱力量的命名主要是因为他是一切动作的基础,是人体能量传输的发动机,为身体的不同部位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创造支点,建立力量传输通道,为身体不同肌肉的做功传递能量,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中学生;100米
1.研究目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去探索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100米成绩的影响,以期总结出有效提高中学生100米成绩的有效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为拓宽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应用领域做出贡献。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相关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筛选测试指标,为本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体能训练领域和短跑领域专家,了解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前沿理论和短跑项目的发展趋势,对本论文的实验设计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科学性依据。
2.3 实验法
实验对象:以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40名初二男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和SPSS 18对实验前和试验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3.研究结果
3.1实验组和对照组躯干支柱力量的测试情况的对比分析
由表1和表2可知: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組学生进行四项指标的测试,经过独立样本检验,P>0.05,说明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8周的实验后,两组的四项测试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增幅有所不同,实验组的学生成绩增长更为明显。
由表3和表4可知:在实验前躯干支柱耐力的四项测试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四项指标测试成绩提高的较为明显。而对照的学生在经过8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后,四项测试指标成绩增幅较小,经过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100米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由表5和表6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之前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经过独立样本检验,P值小于0.01,出现了显著性差异,100米平均成绩由原来的14.21s提升到13.22s,提高了0.99s,提高率为6.97%。而对照组在经过8周的传统力量训练以后,100米成绩增长幅度较小,经过独立样本检验,P值大于0.05,未出现显著性差异。100米成绩有原来的14.16s提升到14.02s,提高了0.14s,提高率为0.99%。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于提高中学生100米成绩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100成绩的影响不仅包含大肌肉群的做功,而且对小肌肉群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动作模式的建立可以更好的控制人体运动中的身体形态,在非稳定状态下训练效果会更加明显。
4.1.2 在躯干支柱力量爆发力和耐力方面,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更为有效,在经过8周实验以后,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4.1.3在100米成绩方面,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以后,成绩提高明显,平均成绩由实验前的14.21s提升到13.22s。而对照组在经过8周传统力量训练以后,平均成绩由实验前14.16s提升到14.02s,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4.2建议
4.2.1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躯干支柱力量的训练,合理制定训练计划,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设计合理的训练动作。
4.2.2 在训练前期应该先锻炼躯干肌群基础力量,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在过渡到非稳定状态下训练,挖掘小肌肉群力量,将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做功有机结合。
4.2.3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应该与练习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练习时应该结合专项,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设计训练方案,不能生搬硬套。
4.2.4躯干支柱部位位于人体的中枢位置,应该注重中枢神经系统对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不能用大负荷训练刺激,在给中学生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