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传承家国情怀之道

2022-06-06张楚锋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课堂教学

张楚锋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学科在落实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时,在课堂进行传承家国情怀教学实践亦是责无旁贷。笔者以《苏武传》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家国情怀。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作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不断更新。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深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方面,教学功利性强,不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方面,读书学习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或是得过且过,或是缺乏家国情怀,“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大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渗透并落实好四大核心素,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而国家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也明确提出要真正通过语文教育教学,让全体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获得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素养与关键的语文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基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特点和眼下高中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合理科学的课堂渗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家国情怀之道。本文以高中统编版教材高二必选中册第三单元第10课《苏武传》为例,从语言与思维、思想与感情两个方面分享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家国情怀之道。

一、鉴语言,品思维,用语言之功塑人物之壮美。

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质量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二者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须注重这兩方面能力的培养。

(1)构建语言,赏析艺术手法。语言能力是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能运用生动、感染力强的语言,也就成了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了。我们在课堂教授时,应注重这一素养的培养。苏武出使匈奴十九载,期间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如何选取材料来刻画苏武这一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英雄形象?这就需要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文章作者班固的谋篇布局合理,详略得当,重点选取“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几个重要事迹加以详写。其次,文中不惜笔墨,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并对人物的细节进行重点直击。如:将要受审讯时,苏武自知定会连累国家,不禁说道:“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最后,利用三组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苏武进行对比,苏武的人物形象在这几个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烘托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独特历史人格魅力,千古传诵而又千古流芳!这就是文章的语言魅力,用恰当的语言,精妙的艺术手法,塑造苏武这一悲壮的形象。教学时,我特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这些语言艺术魅力,通过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法,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素养。新课标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刻画典型人物的篇目还为数不少,亦可如讲解本课一样,让学生通过品评文章语言来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进而构建高中生必备的语言素养。

(2)前因后果,展辩证思维之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样说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使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立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苏武传》一文所述人物事迹因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清楚,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抓取关键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思路就是:出使缘由——出使遭遇——出使结局。这样的思路既清晰又完整,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学生把握起来问题不大。

在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方面,教师要善于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挖课文中的看似不合逻辑而又确实发生的事件来引导学生思考,如文中:苏武被困匈奴,出使匈奴遭遇变故,曾两次想要以身殉国,而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却又千方百计想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抛出问题后,可以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探究,师生之间的探究来来辨析其中的缘由——其实,不管是“引刀自绝”,还是坚持活下去,都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只是要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让他们思考、探究,从而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纵观全文,文章行文如行云流水,体现出课文逻辑思想的缜密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准确知晓苏武等人的整个出使过程。在课堂讲授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来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遵循着“质疑——解疑——进一步质疑——再解疑”的螺旋上升过程来提升思维能力。

二、感悟思想,传承家国情怀之道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学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能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传承家国情怀之道。利用这些经典名篇,挖掘其中蕴含着的家国情怀,是高中语文教学重中之重,这些作品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对家国深深地情谊最好的载体,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来传承这种情怀。

《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文化之美、之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个人的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道,更应是家国情怀之道。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所谓,为人之道,以德为先,而道德尤以“家国情怀”为重。显然,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家国情怀,正是苏武坚持下去的最强有力的支撑。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就是心中厚重家国情怀的外化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引导学生默想当时的情景,或者是通过道具表演等方式来感悟苏武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笔者授课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当今社会是饱含家国情怀,为了家国利益,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正面形象——如守卫边疆的的战士们,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再如张桂梅等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等等,也会联想到社会也还存在着种种自私自利,不顾家国利益的反面现象,还谈论到了台湾、香港等分裂分子的种种劣迹,义愤填膺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老师,我顺势进行点拨,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得以更进一步地增强。

《苏武传》这朵盛开在统编版这本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奇葩,展现出人性之美——浓浓的家国情怀,让我们身处纯粹的精神家园。这精神家园,正是“立德树人”的良好素材,是传承“家国情怀”之道的最好典例。一堂课,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思想化为学生的真实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传承家国情怀之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