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结核病的新武器
2022-06-05李亮
李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2018年组建全国结核病样本库。2020年建立全国第一家结核病历史网上博物馆。
世界上大约1/4的人口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国是结核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学者一直在积极关注和探索结核病防控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药物,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令人振奋。
“如何诊断”曾经是结核病防控面临的巨大难题,人们对于结核病诊断技术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和艾滋病、肝炎等其他传染病不同,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抗原和抗体至今未被找到,因此结核病无法通过“一管血”就明确诊断。
对于结核病,古老而经典的诊断方法是结核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测。痰涂片比较便宜、方便,但阳性率仅为30%~40%。痰培养阳性率高一些,但由于结核菌的生长速度很慢,检测需要1~2个月的时间,如果还想检测结核菌的耐药情况,检测时间甚至要3个月。几个月的诊断时间,对于忧心忡忡的患者和医生而言,太漫长了。因此,如何让结核病的诊断更快、更准,10多年前就成为很多医学科学家努力的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学技术,听名字就很高大上。的确,正是借助这类技术,科学家们能够从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水平观察生物体,从更微观的角度区分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病原体。在结核菌的检测方面,医学科学家通过结核病患者标本中极其微量的结核菌线索,就能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菌。这个新方法大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度,不仅让诊断时间压缩到2个小时,还能快速判断患者感染的结核菌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而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目前,这些新型检测技术正在逐步推广应用,每次检测费用约几百元。
很多人都听说过“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未来类似的方法或许也会出现在结核病的诊断中。人体内正常或异常组织细胞,以及感染机体的病毒和微生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都会不断产生挥发性代谢产物。在肺脏以及气管、支气管内,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会经过肺循环进入肺泡,连同肺内的代谢产物,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这就构成了人体呼出气体中内源性可挥发有机化合物(VOC)的主要来源。
健康报社在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抗结核病宣传画,现已被结核病历史网上博物馆收藏。
根据这个原理,我国学者开发了肺结核呼气检测系统,是基于呼出气中VOC检测及分析技术的肺结核检测平台,具有操作简易、安全无创、准确度高、通量高和成本低等突出优势,适用于对肺结核的快速筛查以及疗效跟踪检测。未来随着研究深入,这个检测系统还有望用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以及新冠肺炎的诊断中。
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检查的结合,也是颇具前景的结核病初筛手段。X线、CT等影像检查是医院里很普遍的检查手段,提起它们大家会第一时间想到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其实更关键的是出报告的影像科医生。调查显示,我们国家大部分患者会首选综合医院而非传染病医院就诊,而综合医院的影像科医生往往并不擅长肺结核的影像判断。为此,医学专家们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帮影像科医生筛查肺结核患者,期望能提升检测效率。
2017年,我们曾组织过一次肺结核影像诊断的“人机大战”,由多家医院的资深影像科专家对战人工智能系统。从检测时间看,机器组2~3秒的判断时间完胜专家组2~3分钟的用时,但在判断准确率上,人工智能组为75%,低于专家组的85%。结果虽然尚不完美,但方向已经明确。未来,我们需要快速整合全国患者的影像资源,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教材”,待它“成长”到能够精准鉴别肺癌、肺结核、肺炎等常见异常影像后,便可推广到综合医院,提高肺结核的筛查能力。
20世纪80年代,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时临床上用了几十年的几种抗结核药物,面对耐多药结核病时均疗效不佳。严峻的现实使得人们重新燃起研发抗结核新药的热情。
2012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加速批准了贝达喹啉用于成人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随后,德拉马尼、普托马尼等抗结核新药也陆续问世。
这些新药对我国患者是否同样有效且安全呢?2017年,“抗结核新药引入和保护机制项目”(NDIP)正式启动,该项目覆盖了全国98家医院的1500余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最终的应用效果显示,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期内,我国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痰培养阴转率为85.3%,阴转中位时间为4周。借助这个项目,我们建成了首个大规模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临床—样本—数据队列,同时发现我国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90.6%对贝达喹啉耐药水平较低,也就是说,耐药人群可由此方案获得理想疗效。
以贝达喹啉为代表的新药,与传统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有很大差别。这类药物对敏感菌株、多药耐药菌株和休眠菌的抗菌活性较高。这不仅让它们对于耐多药结核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让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周期明显缩短。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17年,全球新发耐多药结核病46万例,患者的治疗时间约为20个月或更长,治疗成功率仅为54%,病死率达16%。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推出了耐多药结核病短程化疗方案,建议疗程缩短为9~12个月,这样可以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费用。
如果您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些治疗新理念和方案,可以查找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耐多药结核病短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等。这些是针对我国患者情况制定的共识,也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治疗时的参考书。
(本刊记者郑颖璠整理)
2017年,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0周年之际,我萌生了创建结核病历史博物馆的念头。在漫长而艰辛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李登瑞、吴妹英等众多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结核病防控人的情怀,看到了大家对结核病的复杂感情。恨,结核病绵绵不休,危害百姓;爱,打败结核病已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信念。
网上博物馆中的资料时间跨度长达256年。漫长的历史、丰富的资料让我们堅信,终结结核病,需要医务人员在一线不懈奋战,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默默钻研,更需要大众摇旗呐喊、鼓舞士气。希望结核病历史博物馆能够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的路。希望结核病历史博物馆能够让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同道与更多朋友联合起来,共同为终结结核病贡献力量。
结核病历史网上博物馆收藏的不同时期结核病防治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