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研究
2022-06-03曾繁雄梁惠
曾繁雄 梁惠
【摘要】本文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自信观构建中,存在文化适应、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的问题,以及在自我构建中遇到的困难,阐述文化自信观构建的价值遵循,探讨通过“全员化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信息技术赋能文化自信观育人载体、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育人素材、打造文化育人创新团队等路径构建文化自信观,从而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壮美广西,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 文化自信观 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32-04
网络时代让“蓝瘦”“香菇”等词走入大众视野,并演变成网络调侃语,“广普口音”的表达方式成为互联网调侃的对象。“夹壮广普”也成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中不自信的地方,这背后的根源是对自身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基于对广西历史、文化的认知不足,存在把历史上的“南蛮之地”“流放之地”作为自信不足的归因。这是没有很好地界定自身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之间的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文化自卑。厘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廓清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路径,帮助他们科学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和确立文化自信观,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建设壮美广西的文化动力,是当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广泛的自信,也是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并扎根于56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和发展实践中。广西境内现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少數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发展,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对广西少数民族各领域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大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加速了发展的步伐,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俗文化、语言表达等方面与时俱进。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力量,加强“四个自信”思想意识非常关键。文化自信观构建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铸魂强国意识,投身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
一、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的价值遵循
(一)文化自信观构建是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设壮美广西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观是对国家文化最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自信观是相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公序良俗、话语体系,是文明的、进步的、发展的,不仅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也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能够解决我们思想层面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包括对文化感知、培养和身体力行的践行。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情、风俗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环境中形成独有的精神文化,并与主流文化相融共进并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主线,是构建少数民族人才文化自信观的思想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最根本的是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古今中外,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进步和发展,都受益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壮美广西,需要充分挖掘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航力,形成爱广西、建广西、美广西的共同体意识。
(二)以文化人是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以文化人的实践方向为高校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遇到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新机遇。因此,要以思想道德素养锤炼为内核力,以知识与文化的传授为基础,以提升文化认知和文化审美的能力为追求,以文化人,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力量。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构建和夯实文化自信思想根基上有特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规范、宗教习俗对广西少数民族的影响较弱,而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节日庆典等氛围较为浓厚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质。比如,传统节日“三月三”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壮族文化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喜迎八方来客,共享欢乐喜庆。这个节日已发展为广西的民族文化品牌,是广西少数民族表达民族文化自信的桥头堡,也是民族团结发展的文化象征。广西少数民族在脱贫攻坚战中已经取得了胜利,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迫切渴望发展、振兴家乡的客观追求,以及融入时代发展大脉络的宏观需求。文化自信观构建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广西的发展和进步,把良好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自信根植于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实践、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中,在实践感知和理论学习中不断夯实其文化自信观的思想根基。
二、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的现实困难
(一)文化适应的困难
高等教育阶段正是大学生群体塑造、完善和升华优良人格的关键时期。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进步,广西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比重虽然不断增加,但大学生群体依然以汉族学生为主。在这个以汉族学生为主的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文化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业、人际关系、语言表达环境面前适应力比较差。比如,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因“广普”或者“夹壮”口音,在人际交流、语言表达上要比其他大学生存在更多压力,同时,在饮食、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也是需要他们克服的文化适应困难。
(二)多元化思潮的困难
文化自信观构建必须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文化观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等本质上是一体的。目前,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极少数教师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存在错位认知的问题,他们以“辨伪”“学术自由”的名义,在谈到先进文化方面缺少对中华文化、历史的尊崇和认同,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这本质上是文化自卑的一种表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如果将文化自卑的情绪充斥在教学活动中,那么无异于制造了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文化自信观的困境。多元化思潮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在少数大学生群中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文化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表达、文化传承的错位,这是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时亟须解决的问题。9821028A-055F-4D0B-8596-A8E72AC7C4E2
(三)个体构建能力的困难
在思想、文化、思潮等多元影响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文化认同普遍性有待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缺失,对其他外来的文化认知有限和辨识能力不高,缺乏主动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观点和声音,甚至存在盲目自我欣赏、自我封闭,缺少对其他文化审视和辨析的能力,导致文化自信观构建能力不足。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观的构建能力是有限并苍白的。高等学校是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构建文化自信观的主渠道。学校要将文化自信观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育人体系、实践体系的全过程中,确保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现实案例、实践体验、体验感知等形式,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和文化素养,鼓励他们做热爱文化、躬行优秀中华文化的领航者。
三、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路径
(一)构建“全员化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目标,把文化自信观培养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专业实训、社会见习等育人环节中,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第一,完善文化自信观教育的工作机制与管理,明确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实践开展等各个层面的工作要求,形成文化自信观教学体系;第二,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产业视角渗透文化自信观教育,依托产业先进技术,将文化与产业的渊源和发展结合起来;第三,搭建校内外联动的育人平台,将文化自信观育人内容落实在社会的关键点上,并推动思政课有目的地跟进,见缝插针,利用职业、专业、行业形成体系化的成熟机制培养和构建文化自信观;第四,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贯通,从专业化的教学角度,引导学生做事、做人、做职业、做专业,把培养文化自信观和专业发展教育有意识地融合在一起,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拓宽思政课路子。老师要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行同进同向,推进文化、职业、思政等元素有效地契合起来,形成“全员化大思政课”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二)信息技术赋能予文化自信观育人载体
信息化技术是文化自信观培养的时代“酵母”。信息化、智能化是文化自信观构建在资源、技术等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智能化有利于将优秀文化素材、案例等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感官体验,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文化认知体系,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民族文化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化技术可帮助教育者把文化元素、文化脉络、文化特色等丰富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比如,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沉浸式体验教学手段等建立以思政为主体,以专业为辅助,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可视可触的VR虚拟体验模式,利用虚拟的场景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虚拟中感应文化信息,形成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文化感知、体验的实践路径。
(三)打造文化育人创新团队
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要克服非科学的文化心态,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是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在文化自信观构建中要坚持理性、批判和创新。理性批判,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避免陷入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这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育人创新团队的教师队伍。文化育人创新团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专业知识和扎实学识,还要拥有先进的文化自觉意识,有构建自我和他人文化自信的能力,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知识储藏。团队教师是构建文化自信观的“摆渡人”“架桥者”。“摆渡人”“架桥者”渡己渡人,既要指引文化自信观的“星辰大海”,又要脚踏实地自我修炼。教师团队需要不断进修学习、开展区(国)内外和校内外学习交流活動、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参加“双师培育”等,提升文化自信观育人能力,拓宽广阔视野,充实文化底蕴,强化文化育人能力,即提高文化自信观“摆渡人”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从而推动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课程思政育人创新团队。
(四)以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构建文化自信观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的重要来源。要深入认知和了解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挖掘广西少数民族历史中的文化元素,并将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融入育人全过程。广西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诸如优秀的文化典籍、绘画、民族手工艺、英雄人物等,尤其广西少数民族在革命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高度体现。例如,广西革命运动领袖韦拔群,为了寻求广西人民翻身解放的正确道路,奔赴广州寻找马列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给自己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革命”“坚持”“到底”。这充分体现韦拔群的革命斗争意志和信仰,是广西少数民族革命领袖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中体现的文化象征。这些英雄故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沉浸式体验、短视频、微电影等进行展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四、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观构建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文化自信观的实质是价值观自信
文化自信观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观的自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随着中西方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中国青年对西方价值观、政治制度及民主变得日益冷漠,甚至持负面态度。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发展形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规范、公序良俗及话语体系,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更倾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其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化的表现具有多元性、历史性、人民性的形式。它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音乐、民间技艺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使学生深化对文化本质内涵的认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表现和社会规范、话语表述等文化体系。9821028A-055F-4D0B-8596-A8E72AC7C4E2
(二)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安全
当前,高等学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诸多挑战。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复杂环境下,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利用宗教、媒体等,通过隐蔽的方式加紧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颠覆。洋节、洋文化等在学生的日常表现、语言表达、行为习惯、思维逻辑、兴趣爱好、消费等都有所体现,少数学生甚至坚信“外国的月亮还是比中国的圆”,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是价值观。要想构建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和坚实思想的堡垒,关键在于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认清西方国家的现实情况,发挥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客观认知东西方文化差异,理性看待问题,坚持问题引导,焕发学生在感知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观。
(三)在思政课中构建文化自信观“三个引擎”
学校要在思政课中构建文化自信观的“三个引擎”,一是构建文化自信观教育的课程内容,二是构建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三是构建思政课文化自信观养成机制。在课程内容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把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观教育构建为一个螺旋式课程,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兴趣,将文化自信观贯穿于道德锤炼、理想信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实现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壮美广西的建设者、见证者。在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方面,文化自信观构建主要将文化自信观变现为知行合一的行为意识,使之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在思政课文化自信观养成机制,思政育人需要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引领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育人体系,搭建育人平台,淬炼文化自信观。
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少数大学生文化自信观,形成创新和传承文化的自觉意识,坚定文化立场和端正文化态度,并以此為指引建设壮美广西,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民族合力,这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江畅.论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宇文利.中国人的理想与信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陈媛.以文化人在高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的路径解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21(6).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2020YB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繁雄(1965— ),男,京族,广西钦州人,体育学学士,副教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惠(1985—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法学硕士,副教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建龙)9821028A-055F-4D0B-8596-A8E72AC7C4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