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构建探究
2016-11-30王君
王君
【摘 要】目前,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对古典小说的英译更为重视、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得不够广以及主要以本土译者翻译为主。要想中国小说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方面进行小说英译译介模式的积极构建。
【关键词】中国小说;译介模式;依据;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78-0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迅速增强,中国文学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小说的英语译介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以及构建的主要途径,从而让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广泛地传播,更好地“走出去”。
一、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现状
中国第一部译成英语并出版为单行本的中文小说,是1761年由英国伦敦多德斯利公司出版的《好逑传》。中国小说真正开始稍具规模的英译是在19世纪末,当时一批学习过西方文化的有识之士将中国小说翻译成外文,以此加强外界对中国的理解。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需要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干预,中国小说的译介数量开始激增,80年代迎来了出版高潮。中国小说在百年间的英译数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小说种类和出版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目前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存在如下特点。
(一)对古典小说的英译更为重视。以《红楼梦》为例,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此后的半个世纪,共出了4个版本的译本。20世纪后,又陆续出了好几种英译本,当然,这些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等不同的区分。此外,国内对于英译书目的编纂也较为完备,1988年,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一书,对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的翻译情况以及相关作品的研究性论著都有详尽介绍。
(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得还不够广。民国时期,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才刚起步,本身作品数量不是很多,因此英译规模也较小。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小说数量明显增多,再加上政府机构外文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小说英译数量明显增多,但与古典小说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以本土译者翻译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翻译模式是官方翻译,但这些官方翻译的小说不仅在数量上有限,而且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二、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译介主体。中国小说的译介除了采取官方学术机构和本土译者翻译外,还应当采取中外合作的译介模式,因为国外汉学家能够与中国译者优势互补,将更多的小说精品传播到国外去。
(二)译介内容。将中国小说译介到国外,应当考虑到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尽量避免翻译与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正面冲突的小说。目前最为紧要的是要提高小说创作的质量,这样才会有更多内容上的选择。
(三)译介途径。中国小说“走出去”的译介途径除了国内的官方宣传和出版机构的支持外,还应当加强同国外出版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此外,还可以将优秀的小说拍成影视剧、利用国内外杂志媒体进行宣传等。总之,译介途径不能单一,要努力寻找多渠道的译介途径模式。
(四)译介受众。中国小说在进行英译时,一定要考虑英语世界的阅读受众。因为一部作品译得出色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反应态度。中国小说“走出去”要以受众为中心,既要考虑到高校的专业读者,也要考虑到一般的普通读者。所译的小说要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意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共鸣感。
(五)译介效果。小说的译介效果是建立在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和受众的基础上的,只有科学地制定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模式,把握传播规律,才能得到好的译介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小说要想“走出去”,在英语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就要意识到目前所处的困境,并通过积极构建英译译介模式的方式,使小说英译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J].小说评论,2011(5).
[3]曾景婷.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为例[J].翻译论坛,2015(2).
[4]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5-22+7.
[5]花亮.传播学视阈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0-76.
作者简介:
王 君(197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