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来语文三分美,习得美育一缕魂

2022-06-02周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课堂美的

周洁

初中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学习的技巧,强调应试的功能,课堂上美育缺位。我们应立足于课堂,利用课本中的文化资源,进行美育渗透。

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

语言文字是美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经过精心挑选,富含美的元素,蕴含着人文精神。

(一)典雅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含蓄典雅之美,古人把自身哲學观及对自然意境的价值取向展现于作品中,把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作品当中,含蓄地表达情感。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展现典雅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咏雪》记录中国女性横溢的才华,彰显了中国文人典雅之美;《与朱元思书》展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的山水之境,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高远志趣;《小石潭记》的丰美线条、秀美文笔、凄美的心境无一不让人感到“人道无情,山水有情”;《湖心亭看雪》中三人对酌,临别方互道名姓,展现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性情中人的心境……这些作品,富有内涵和深度,含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腻从容的沉静,树立着典雅的形象。

(二)和谐之美

中国文化始终追求着万物平等、天人合一,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择。

纵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凭借着对于自然的热爱和通达从容,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世界;《猫》中,作者从一只猫的经历中,受到极大的心灵震动,哲思醒人;《大雁归来》中,利奥波德通过展现“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传递了自己“土地伦理学”的观念……这些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统一共存的和谐之美。

(三)哲思之美

基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领悟”,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择,更多地承担着“悦性情”“增哲思”的任务。

《游山西村》告诉我们在奋斗前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不要惊慌失措,砥砺前行,就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述纵然远在天涯,空间的距离却无法阻隔知己的心灵;《登飞来峰》告诉我们,只有登上最高峰,方能览天下之无余……中国传统文化返璞归真,宁静致远,强调“格物致知”的独特哲学韵律,在语文教材中一览无余。

(四)人格之美

中国文化追求“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克制私欲、私念,突破“小我”而成就“大我”,直至“无我”。这种对于人格境界的追求,也反映在语文教材中。

《富贵不能淫》告诉我们“大丈夫”应以怎样的姿态立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岳阳楼记》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语文教材中的文化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大我”的追求。

二、立足语文课堂,促进美育发展

我们应立足语文课堂,促进美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格,使青少年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不断提高美的修养。如何加强美育教育,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智,培养审美品读能力

语文课堂上的美育,重点在于讲授“美”的知识,传授“美”的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会“美”的能力,把文学的审美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美”也会通过读而领悟。读,可以读出语言节奏,可以读出声调抑扬,可以读出情感变化,可以体会到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的和谐统一。

在课文《春》中,朱自清先生展现了春草初生、春花绽放、春风吹拂、春雨滋润的美丽春景。大量运用口语,如写草“园子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既平易好懂,又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同时大量运用叠音词,如“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既传神地描摹出事物的状态,又加强了语音,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读起来铿锵有声,清脆悦耳,情致缠绵。

(二)以美养心,培养审美发觉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上的“美育”,重在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让学生学会深味人情之美,徜徉自然之乐。

“美育”,语文课堂只是一个起点。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以课堂为起点,教会学生审美的方法,培养审美追求和情趣,树立终生追求美的意识。

如在教学《傅雷家书》时,侧重培养学生“选择性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书本内容进行取舍。例如,对音乐、绘画等艺术有一定修养的学生,可以重点选读《傅雷家书》中有关艺术的论述;对于父子深情较有感触的同学,可以关注这本书信集中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爱,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将关注点聚焦在“父子情深”这个话题上,试着去发现那些苦心说教背后流露出的浓浓父爱。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同样为书信的《与妻书》《两地书》《红色家书》《诫子书》等。

如教授《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春日图景”,引导他们观察“春”天的人事景情。在阅读《卜算子·咏梅》时,引导学生观察花卉,收集古诗文中写花草的名句,体会不同的意蕴。学习《苏州园林》之后,引导学生游览家乡的园林,和苏州园林比较,看看它们的异同,领会江南园林素雅精巧的设计思想。

(三)以美化育,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周易》元典中有“人心化育”这一表达,即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人文性,教材中的典型课文,为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从分析作品的语言之美出发,引导学生去思索其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

如《邓稼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为何回国?回国后他做了什么?为了完成这一事业,他付出了什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邓稼先先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语文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平时有意识地做一些审美观察,养成动笔的习惯。可以模仿教材中优美的表达,也可以独创自己的独特表达,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拘一格地用文字记录,帮助学生达到“眼中有美、心中有美、言中有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应在完善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培养审美品读能力。让美育融入语文教学,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做到“以美启智,以美养心,以美化育”。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课堂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