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赋能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

2022-06-02刘燕

职教通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学习共同体

摘 要:建设一支能力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要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是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学习共同体赋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构建共享资源库,创设共享共用的协作学习平台;健全共生机制链,优化合作对话的协同学习生态;打造共荣文化圈,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文化氛围。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2018/03/10);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336)

作者简介:刘燕,女,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科研与产业合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5-0092-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成为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全局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成为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也成为了新时代职业院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旨归。科研能力作为教师的关键素质之一,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将这一能力进行生动地诠释与实践?笔者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如何赋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或将成为一个可能且可行的新视角。

一、学习共同体赋能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当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与教学行政任务繁重、科研能力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各校通过行政手段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制度安排与实践举措可能会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特定群体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推动所有教师共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是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效能、丰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校要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正合理彰显了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价值与优势。

(一)增强教师学习效能

一方面,学习共同体力倡“行动自觉”。通过发现、赏识推动共同体成员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激发成员主动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共同体的各项事务中,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在这种组织环境中,参与者更容易根据自身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履行促进自身发展的行事权,及时评价与改进自身的行动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参与者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遵循“差异发展”原则。在共同体中,学习者可能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角色,会在不同的角色中看待自己,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每一位成员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差异成为一种必需的资源,每个成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在不同的位置为共同体作出一定的贡献,其产生的价值可以得到共同体的承认与尊重。充满尊重的氛围和责任意识的共同体会直接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正向作用。另外,共同体关注的是全面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多元主体在跨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融合与相互理解,最终走向“和而不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与理想的组织与支持,组织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心灵家园,由于“我”是在“我們”中学习生活着,共同体的身份和意识会给“我”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1]。

(二)夯实教师理论基础

科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系列从事科研所需的基础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还需要其了解一些与研究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然而,由于跨学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要求,难以通过单一方式直接获取并掌握,更多地是需要将其融入到某一个被支持的社会环境中予以传授。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两个维度,其中,默会知识在人类知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2]。默会知识存在于社会实践中,它的获得总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那么学习默会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进入到其存在的地方——学习共同体中。即学习共同体聚集了“有着共同关切、面临共同问题或者对某一主题有着共同热忱的一群人,并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交互来加深他们的知识和专长”[3]。鉴于科研能力提升的系统性、综合性以及跨学科性等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学习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自己“摆进”某一实践组织中,更多地去领会和把握组织呈现出的各类经验并进行重组,从而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为科研能力提升夯实理论基石。因此,学习共同体在知识创生、环境创设、能力创优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实现教师个体成长

学习共同体能够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关联感,长期的研究揭示,在共同体中,个体对相互关联的感受越强烈,就越会产生激励力量,包括能力感、控制感和自觉性。科学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备要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势必会影响到学习与探究的信心与决心,而基于共同体中的学习往往会帮助教师在从事科研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失败,让教师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科研知识接收者,而是可以成为科研知识的产生者甚至是引领者。从这一角度来看,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拓宽知识分布范围、拓强理解与解决能力、拓展研究实践方式、拓广社会人力资源的最优载体。当教师学习的社会性、默会性、分布性和实践性特征都得以实现时,学习共同体赋予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价值便显而易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提升的行为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得以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会研究,而学习共同体正好可以帮助其实现。学习共同体鼓励成员参与自我反思的学习,帮助他们像研究者一样去做事,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承担积累知识和专长的责任,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各式各样的优越条件,对提升个人学习绩效、促进集体知识创新、创设优良载体、促进个体成长等有重要价值。

二、学习共同体赋能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身份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社会学家鲍曼认为,身份意味着归属,这种身份的建构必然需要个体去寻找自己能够归属的共同体,获得身份所象征的知识、关系、资源等[4]。可见,身份是一个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建构一种身份的过程,也是我们作为社会共同体中成员对经验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5]。在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个体是在发展一种社会身份,同时这种发展身份又将决定个体去认识什么以及怎样获取消化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必定受到“要成为什么”的限制、选择和塑造。坚持研究立场是学习共同体的一贯宗旨,鉴于此,试图借助学习共同体这一理论促进教师科研成长就是一个如何在组织中做好角色定位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也是一个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在共同体中:主动融入,当好“志愿者”

根据笔者对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37.33%的教师完全愿意从事科研,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个人成长与兴趣;60%的教师表示愿意开展但有一些困难,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表现为自身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学术氛围不浓厚;不愿意从事科研的教师仅为2.67%,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为其他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开展科研[6]。可见,科研基础能力、科研氛围营造、科研时间保证以及个人成长需求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积极引导教师自愿参与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共同体初期,受到科研基础、资源条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开启学习之旅。一是模块化合作学习模式。科研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文献检索能力、文献综述能力、资料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选题能力、成果撰写能力、问题转化能力、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不同方面,每一方面的内容与要求各异,教师可以根据所需,选择进入不同的能力提升模块开展学习,以“记录表”的形式对各模块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记录、摘抄,及时消化吸收,为自身后期开展深度与精度研究夯实基础。二是项目化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与兴趣,选择加入到某一项目组,每一个项目有明确的主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稳定的研究成员,覆盖了科研的基本过程与要素,这便于学习者快速地了解科研活动要求,增强教师的科研工作适应性。不管是选择哪种模式进入学习共同体,这一时期都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并融入其中,秉持勤勉好学的态度与品质,从小处着手,不断在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努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旁观”中发展自我、充实自我。

(二)为了共同体:主动作为,做好“扬帆者”

高职院校教师对待科研的钻研精神有待进一步塑造。根据笔者之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调查分析显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水平一般,其中,能力与意愿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部分教师科研基础薄弱,在研究方法、项目设计、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方面较少受到系统与专业的训练,导致他们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的受挫频率较高[7],在科研前行的道路上难以走深走远。因此,借助学习共同体这一组织,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与对话学习,引导教师围绕某一类问题深入研究,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苦练内功,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素养。

教师在选择了某一种方式进入共同体以后,可在更加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展现自我,为个人在共同体中的成长奠定基础。一是可通过“每日小结、每周总结”等方式将了解或掌握的科研基本知识并存入个人的“成长档案袋”,同时进一步树立“追问”意识,不断拉伸研究线,从不同层面拓展研究主題,发扬科学研究的“钉钉子”精神,积跬步至千里。二是在共同体中通过不断积累、与同伴交流等方式,可针对科研选题、项目设计、文献综述、成果撰写等内容探索一些模板,发布一些案例,并试图通过不同途径投向学术研讨会,接受同行评判,认真对待收到的反馈卡或者回音壁消息,及时优化改善,做到在强项上继续前行、在弱项上及时弥补。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建构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示范。

(三)通过共同体:主动创造,成为“领航者”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受过专门系统的研究训练,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整合了多元有效的内外部资源,使得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进而通过不同类型的能力予以表征。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共同体的学习与再传递,在已有基础上主动创造,适时围绕某一类研究问题,在同伴中开展自主学习、对话学习,注重发挥对新进成员的引领作用,试图在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持续升华自己的身份,力争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每一个成员从不同水平和不同角度加入到围绕知识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并且从中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在形成共同体的共识性知识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感[8]。在高职院校中,这一身份不断形成、发展与升华的过程可以为教师在共同体中开展科研实践提供路径选择。

三、学习共同体赋能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

学习共同体凭借丰厚的跨学科资源、和谐轻松的组织学习氛围、多元化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等优势,在资源共享、机制共生、文化共荣方面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创造了优越条件。高职院校可在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优势基础上,通过构建共享资源库、健全共生机制链、打造共荣文化圈等举措助力构建教师科研能力的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共享资源库,创设共享共用的协作学习平台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社会交互的机会。在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涵着多种层次的参与:边缘的和核心的,在场的和虚拟的[8]。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社会交互机会,挖掘共同体成员的优势与特色?笔者认为,构建共享资源库是不错的选择。高职院校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掌握了开展科研工作的相关资源,高职院校要将教师已有的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并通过网络、会议、APP等不同载体在共同体中进行共享、发布,使得共同体成员在任何时间与空间范围内都可以享用并进行协作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师的时间、缓解其科研焦虑、拓宽共同体成员的知识视野,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认同水平与增强科研能力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保障。

(二)健全共生机制链,优化合作对话的协同学习生态

组织学上有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之分,每一类组织都具有相应的机制。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以学习为目标的学术性组织,也需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与制度安排,其中最核心的是在共同体内部建立起真正体现科研能力提升的资源分配机制与成果激励机制等。一是建立健全队伍帮扶机制。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在科研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可结合教师的基础、兴趣爱好建立学习小组、项目团队等,选拔出具有较高学术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小组或团队“师傅”,进而为其他教师提供科研帮扶,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学术成果培育机制,在共同体成员中适时遴选一些有价值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进行培育,充分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效。三是建立健全成果推介机制,及时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项目申报等途径有序推介教师的研究成果。四是建立健全传承发展机制,教师要将共同体中优秀的学习方式方法、科研成果等予以传承发展,以达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健全队伍帮扶、学术成果培育、成果推介、传承发展等一体化的机制链,不断优化合作对话的协同学习生态,提升教师的学术生产力与创新力。

(三)打造共荣文化圈,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文化氛围

布鲁纳说:“学习与思考永远都是置身在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需依赖文化资源的使用[9],任何组织的文化都是大师能否养成的土壤,都是大师能否存活的环境,学习共同体也不例外。与行政性组织相比,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柔性”的文化氛围,发展愿景相对明确,共同体成员可以感知所在组织的使命、可能获得的科研成果甚至是对自身成长空间的预判。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避免一些功利化带来的冲突,这对提升共同体的吸引力、保持共同体的凝聚力、增强共同体的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成员队伍成长、发展和再生产能力的学习组织,组织中的成员处于一个通往专家和领导者的进步轨迹中,打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营造和谐共生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共同体的辐射效应。当已有成员不断加入其他共同体时,他们会把本共同体的文化带到其他共同体中,同时也将其他共同体的文化作为新鲜成分嵌入到本共同体的传统中。因此,积极打造共同体内外共生共荣的和谐文化圈,有利于帮助教师在科研成长过程中不断丰富跨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而有效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9.

[2]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5-10.

[3]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徐世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84.

[4]齊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 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

[5] GRAVEN M,LERMAN S,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J].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2003,6(2):185-194.

[6]刘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54-59.

[7] 刘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认同提升路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2):105-109.

[8]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

[9] BRUNER J.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 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30.

[责任编辑   王文静]

Learning Community Empower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Value Implic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and Practice Path

LIU Yan

Abstract: Building a team of teachers with exquisite ability and excellent quality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mpowered by the learning commun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uild a shared resource base and create a shared and public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latform; improve the symbiotic mechanism chain and optimize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cology of cooperative dialogue; build a cultural circle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learning cultural atmosphere.

Key words: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学习共同体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