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里说劳动
2022-06-02庄西真
庄西真
每年五月一日的劳动节,是“劳动”“劳动者”的高光时刻,今年也不例外。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媒体都推出与“劳动”相关的节目和报道,宣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理念。实际上,劳动不止有光荣和伟大,还有别的。
《现代汉语词典》把劳动界定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在我看来,这个定义或许失之狭隘。我个人对劳动的界定是,一个人消耗自己的脑力、体力和心力而获得满足某种需要和报酬的活动。其中,体力是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脑力是指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想象、记忆等的能力;心力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如意志力、忍耐力、坚持精神等等;需要不仅反映一个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更反映出个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依赖,这种依赖就是对外部资源的需要;报酬是工资,也可以是一些有价值的等价物。
任何劳动都是人在大脑中枢神经的调节、支配下身体各器官的运动,但大脑活动量与体力活动量在不同的劳动过程中有很大差别。根据劳动过程中所用体力与脑力的比重,我们大致可以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前者是以肌肉紧张和器官的机械运动为主的外显劳动。农民种地、纺织工纺纱织布、泥瓦工涂抹墙面、营业员超市卖货、车工加工零件、木匠制造家具、保安员夜间巡逻、卡车司机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等都是体力劳动,虽说这些劳动过程以付出体力为主,但每一动作都离不开大脑神经的支配。体力劳动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又可分为不同等级,比如轻体力劳动、中等强度劳动、重强度劳动等。脑力劳动则是以观察、思考、认识、设计、发明、谋划等大脑思维活动为主的内隐劳动。工程师设计工程方案、作家创作小说、哲学家冥思苦想、教师设计教案、编辑校对稿件、医生对症处方等都是脑力劳动。当然,脑力劳动在付出脑力的同时,也需要付出体力。工程师想象的工程样子再完美、作家构思的故事情节再精彩,只有变为图纸或文字,让别人看到才有价值,而绘图、写字是需要消耗体力的,只是这些活动所耗的体力很小而已。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除了劳动过程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比重不同外,这两种劳动还存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不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希望从事强度小、报酬高、时间短、条件优、环境良的劳动,而不愿从事强度大、时间长、报酬低、条件劣、环境差的劳动。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本来就存在的“拈轻怕重”“轻体重脑”“不劳而获”“少劳多获”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只热爱脑力劳动,而不热爱体力劳动。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劳动或者少劳动的想法也正常,我也想不劳动就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关键是社会能否提供机会,个体是否具备条件。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20年5月28日,國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我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 000元),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脑力劳动者,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需要有一大批人从事体力劳动。因此,相关部门连续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比如,这几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表彰一直在向产业工人倾斜。2022年,全国共有966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常规表彰中,产业工人比重尤其突出,共计373名,占40.1%。目的很明显,就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产业工人队伍。然而,要想让年轻人进工厂,光靠每年表彰一些先进的产业工人是远远不够的。首要的,是让年轻人愿意当普通劳动者,因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都是从普通劳动者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确实有少数人可以“不劳而获”,但是对大多数既不能“拼爹”、也不能“啃老”的年轻人来说,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付劳取酬。拥有一份比较糟糕的工作和失去这份工作,哪一个是更坏的结果?答案是后者。不为别的,只为生存,只有先保证生存才可能考虑发展。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前提是你得成为金子,要知道成为金子的过程都是艰辛的,这就是我要说的劳动的另外的意味:劳动是辛苦的,劳动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