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堂之壤 滋养德育之根

2022-05-30徐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堂德育

徐健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实施德育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凸显出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密切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着力探索德育策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将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多样的德育策略。

一、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德育内容

1.立足时代,与时俱进。德育作为教育主题永不过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德育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中外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新思想、新观点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初中生必然会受到新思想、新观点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此,在渗透德育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时代,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在新思想、新观点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以《愚公移山》为例,学生初读时,很难对愚公的行为建构认同感,由此难以有效地认知愚公的精神品质。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们感知、认同愚公的精神。于是,笔者立足当下,从生活中挖掘具有愚公精神的榜样人物及其故事,如一生坚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的袁隆平院士,为了让女孩子走出大山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张桂梅老师等。这些人物及其故事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在品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被他们身上的美好精神品质所熏陶,由此对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建构认同感。

2.传承传统,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不可缺少的德育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传承性的内容,将其展现给学生,使其受到传统文化、良好道德的熏陶,并主动将其发扬光大。

以《背影》为例。这是一篇歌颂父子深情的文章,文章中儿子对父亲从误会到理解的过程,符合初中生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应深入挖掘父子深情内涵,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学生感知父爱的同时,建构积极情感,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血脉亲情。

二、立足语文课堂,优化德育方式

1.阅读文本,体悟情感。语言文字是抒发情感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活动,是学生品析文字语言、感悟感情的主要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内容为基础,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理解语言文字内容,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如此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熏陶。

再以《背影》为例,作者从细节入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艰难地穿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文中的动作描写凸显了父亲对儿子无声的爱。所以,在课堂上,笔者以该场景中的动作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攀”“缩”“倾”,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同时,笔者还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翻越台阶的轻松,借此与父亲的动作形成对比,感受年迈的父亲翻越台阶的艰辛。如此做法,使得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鼓励学生在观看画面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内容。通过朗读,学生增强了对文字语言内容的理解,深刻地感悟到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

2.体验情境,触景生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是学生产生情感、升华情感的载体。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应用适宜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触景生情,深刻地感悟文本内容,感知人性,受到德育熏陶。

以教学《孔乙己》为例,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文本内容,播放了同名电影片段:孔乙己被打断双腿,艰难地爬着离开人群,走向黑暗。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深受触动,对遭受命运摧残的孔乙己产生同情。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所播影片中一个细节内容与阅读文本存在出入。电影中,当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店小二将酒杯送到了孔乙己的手中;而文本中写的是店小二将酒杯放到了酒店的门槛上,被打断双腿的孔乙己自己去拿酒杯。学生们通过直观对比,了解到了文本中店小二的性格特点,更能感受到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人心的冷漠麻木。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他人抱有同情心,是尤为珍贵的品质。此时,不少学生在内心增强了对孔乙己的同情,同时也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同情和关心。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可以使学生走进具体场景中,受到场景内容的积极影响,建构道德认知,为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读写结合,深化情感。朱自清先生曾说过,写作是对做人的训练。写作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表达所思所想,寄托思想情感的主要活动。正所谓,言由心生,文如其人。在参与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此展现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加强自身道德认知的过程,还是教师把握学生道德发展情况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读写结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所谓的读写结合,是指以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对阅读所得进行应用,利用文字语言展现道德認知,表达思想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会在学生们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读写结合活动,使学生通过应用语言文字深化情感。

以教学《海燕》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出了“海燕”的形象,并借助其形象展现无产阶级革命者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不仅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还学会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立足学生的课堂阅读所得,笔者设计了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先观看抗日战争影片片段,接着发挥想象力,将大无畏的革命者设喻为某种事物,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对这些革命者进行歌颂,赞扬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学生会结合影片内容以及自己对革命者的认知,使用象征手法,利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赞颂。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革命者身上美好精神品质的认知。

三、延伸语文课堂,创设课外活动

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需要结合课堂内外,运用多样的方式。立足课堂德育教学,教师要适时地延伸课堂,创设多元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塑造道德素养。渗透德育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国旗下讲话、红色主题征文、辩论赛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

以《消息二则》为例,教材中展现了两则战争时期的新闻,展现了我国革命者的伟大精神。立足学生的课堂阅读所得,在课后,笔者创设了读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了解革命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进而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诵读活动,自主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式,创设德育活动;延伸语文课堂,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在理解语文所学的基础上,受到德育熏陶,切实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