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问答(二)
2022-05-30王栋生
问题三: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中强调学段的衔接,但是大多数小学老师可能并不了解初高中的语文教学状态,您觉得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大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在初高中阶段回过头来看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时,有哪些是在小学阶段应该做的事,应该培养起来的能力?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衔接?如果有衔接必要的话。
答: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一言难尽,我的知识也有局限。对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有一些相应的阐述。只是教师所面对的具体教学环境往往并不“标准”。在很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有欠缺的教育环境中执行“标准”,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也正是一线老师不得不面对的。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或问题,以我们的能力,有时很难做出判断。比如,高中语文三年,不是没有规定的课程,不是没有具体的教学任务,不是没有能力要求,可是,三学年六个学期,为什么很多地区和学校会用两到三个学期去“复习迎考”?这种违反教育规律,违背“标准”精神的落后现象,语文教育业内认真讨论过吗?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育工作者还是应当有教育的底线。义务教育阶段,始终要注意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育,尽可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学习趣味,发展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让自由阅读成为习惯,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不要急于向前跑,在每个学段,都应当注意“拓宽”。千万不要把以后的学习任务提前到小学来做,“抢跑”会败坏学习趣味。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一样,都痛恨负担重,这是社会问题,根子不完全在学校。但是学校有教学主导的职能,应当有所作为,比如,减少测试和竞赛,减少对正常教学的干扰。过重的负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趣味,习惯于平庸。
小学、初中和高中,大致分三个阶段,只能说说一般特点。小学生,儿童;初中生,少年;高中生,进入青年时代。这样大致地分,也因而观察出一些差异。从年龄和认知能力观察,小学、中学十二年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以前有“完中”时,老师能从初一和高三学生的能力比较上,大致看出“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初中和高中“剥离”后,没有那个条件了。
三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如何衔接,是应当研究的问题。高一学生进校时,我总是很感兴趣,想知道他在初中学了什么,语文课给他留下了什么,他对教科书有哪些印象,我也注意他的阅读积累与质量。同样,我也很想知道,小学老师是否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语文课,是高中语文的“底子”,他们是否知道未来的高中教学会有很多“不得已”?—— 他们教的小朋友,有可能被中学老师给耽误了,他们辛辛苦苦播下的种子,被初中和高中的应试教育压得无法萌芽……在座的小学同行也许不相信:很多高中老师羡慕你们的课堂,因为离应试教育的关卡比较远,你们在课堂能从容地教真正有用的语文而不是考试技巧。
南师大附中直到1999年还有初中,有过大循环教学经历的老师,比起一直在高中任教的老师,对“中学语文”可能更有体验。毕竟,现在的高中教学被“挤兑”得只有两年,整个高三年级几乎都在“复习迎考”;甚至从高一起,一些学校的教学就在准备应对高考。
我和同事们对小学教育一直很关注,我们认为,语文老师应当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特别要了解小学教育。1995年,我们专门请小学同行到南师大附中给教研组上课,特别就衔接问题向他们请教。小学生升入初中,课堂学习有哪些方面不适应,初中升入高一,在学法方面,是否感到有隔断,等等。对教科书,我有过一些疑惑,比如,高一的教科书和九年级教科书相比,阅读文本的难度和长度,中间怎么像是少了一个“十年级”。同样,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和七年级之间,是否应当有恰当的过渡,学生又将怎样面对这样的不同,等等。
这些问题,我仍然在思考。
三个阶段有基本任务,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具体观察,比如阅读。
小学生阅读,主要在培育趣味。他在阅读中有快乐的发现,感到“好玩”“新奇”;通过读书,他渐渐知道“说话要清楚,要有顺序”“表达要形象,语言要生动”;到了高年级,他读了“讲道理”的文章,明白了“讲理”和“表态”的不同。
初中生的阅读,不满足于“指定的”“老师提要求的”,他更想要“自己找”,想丰富视野,依着兴趣广泛涉猎,“东游西荡”;在阅读中,他会留心那些触动、感动了自己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他有大致的比较意识;注意不同的文学样式,能有自己喜爱的作品。
高中生的阅读可以有一定的深度,能阅读(或浏览)一般的文史哲著作,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世界史、比较通俗的哲理读物;三年高中,读过一二十种文学名著,了解这些名著的价值并有自己的评价;有基本的鉴赏能力和方法,等等。
又如作文,三个不同的阶段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小学生作文,讲求“童真、童趣”,要像儿童写的,童言无忌,充满想象力,表现出好奇心,这就行了;如果小朋友的习作抄报纸上的语言,不仅他自己没有兴趣,也会让成人感到不安。
语文学科最有趣的,是儿童的“说”,儿童说的话,往往是真知灼见,没有忌讳,真是天籁啊!要是完整地写出来,往往很震撼人心。某个国际组织征集儿童睿语,那个六岁的西班牙小孩说的“人们到处生活”,我怎么也忘不了!人长大了,“社会经验”丰富了,却变得越来越局促,察言观色,瞻前顾后,说話做事,懂得要看人脸色了。语言表达能力强了,然而,天真之气下降了。说起来,很让人伤感。童年,是人性最饱满的时期,和儿童相处,是小学老师的职业幸福。每天能与一群没什么心机的儿童相处,并成为他们的朋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
初中生作文,少年率性,敢做、敢想、敢说,自然也敢写,“少年心事当拿云”,壮志凌云,这个时候不狂一下,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少年写诗,根本不管老师喜欢不喜欢,也未必在意老师给他多少分,更不会去想“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写成诗”—— 他的情感是“喷发而出”的,很多一生爱诗的人会在这时出现—— 如果有适合的土壤和气候的话。我们的语文教育,要重视人的成长环境,这个问题,也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素养。
高中生的作文,要敢思考一些大的问题,有见解,有一定的深度,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要注重实用,要有社会责任感。像鲁迅青年时代认识到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更愿意自己的学生有胸襟有理想,不汲汲于名利,重视趣味,重视发现,不太在乎考试分数,超脱、潇洒、大度、大气。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作家的处女作,往往是少年意气,是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回顾。这方面的原因,有待教育者的思考。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学习养成的“听说读写想”的好习惯,是学习的“底子”,虽说中学的学习也是“底子”,但我认为小学阶段特别重要。在播种和出芽的季节,教育该做的事,不能耽误。※
(未完待续)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