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中的创意整合
2022-05-30徐艳
“双减”政策作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举国瞩目。南京市和各兄弟市区教研同仁和老师们都在倾尽全力落实。“双减”课堂什么样?如何聚焦作业改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开展了“让学科教研为落实‘双减赋能”的系列教研活动:以课堂为重点,改善课堂教学,描画“双减”课堂的样子;以作业为突破口,优化作业设计,制定并印发了《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指南》;以考试评价为龙头,开展了“以评促教”的系列活动。结合2022年4月21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广大学校老师的实践探讨中,我们初步对“双减”课堂的样子以及作业的改进达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第一,自然而然的起点。课堂教学要回归零起点、原生态。尊重儿童自然的模样,把应在课堂内做的事回归课堂,反对过多、过重、过于机械的预习作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课后负担,让教育回归学校,学习回归课堂,在课堂上发挥教育教学的魅力。17世纪欧洲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就是把人类的智慧、知识透彻地、迅捷地、愉快地传授给一切人们的艺术。”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低年级学生时,如何在课堂上透彻地、迅捷地、愉快地将智慧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的确是一门需要研究的教学艺术。
第二,秩序井然的习练。课堂教学要确保当堂练、当堂写。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最初的形态就像小鸟的翅膀,表示小鸟展开翅膀在反复练习飞翔。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写字、组词、造句,就像小鸟学飞一样,需要确保当堂练习的空间及时间,让其能够反复地习练。今天的三节课,老师们都在课堂中留了超过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习练。当堂习练,因为有良好的氛围、及时的指点反馈,可以确保高效优质的学习质量,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三,趣味盎然地生长。我们强调课堂要真实、原生态,像家常菜一样有营养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追求色香味俱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启蒙教育,要想方设法让低年级学生尝到的人生第一口语文的滋味是甜甜的。为此,我们今天聚焦作业的改进,研究“双减”课堂的样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促进儿童趣味盎然地生长。
那么,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们感到捉襟见肘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处理。如何确保当堂习练的时间?如何在确保了当堂习练时间之后,又不让课堂成为无趣的、机械作业的场所?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进行创意整合。
创意整合从哪里来?怎么做?其实这个“整”字,已经用很形象的方式将本质揭示了出来。“整”字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正”,意思是一只脚迈向要去的目的地——你的脚对准了目的地,说明方向是正确的、对的。创意整合,首先要精准把握目标。“整”字左上半边的“束”字,最初的字形像在捆扎、整理一个口袋,也有人觉得像一束花的样子;右上半边的“反文”则像手上拿着一样东西。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用手在整理,扎花或把零散的枝条扎起来等。所以,创意整合需要精当选择内容,精创呈现形式。
通过精准把握目标、精当选择内容、精创呈现形式来进行创意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体现呢?在这里,我想分享自己学习温儒敏教授解读新课标的一个体会,借用他提出的一个概念供大家参考:以一带三,创意整合。
一、以一带三,整合理解核心素养
温儒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養内涵”的四个方面的关系时,提出了“以一带三”的概念。其中的“一”指语言文字的运用。温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本质的内容,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把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综合协调发展。
结合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看到,今天一年级下册《咕咚》这一课的教学,在最后的作业设计上,教师设计了以“大家都笑了”“大家都跟着跑”两个例句的仿写练习。“大家都笑了”这句话看上去简单,实际包含了两个生字“家”和“都”的巩固运用,是对课文主旨的回顾复习。“都”字表示总括,在用法上来说,有概括的意思,学生在练习用“都”写句子时,实际上是需要经历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的,写句子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学生当堂写出的句子“大家都在动脑筋”“大家都在写作业”等,非常好地体现了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习练中体现在哪里呢?实际上,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文字,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达、美的创造,学生当堂写字、造句的过程,也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一年级下册《咕咚》这一课描写了沸沸扬扬的一场闹剧,可是故事到最后,用“大家都笑了”结尾,小动物们没有互相埋怨、责怪,这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体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一个“笑”字,可以表示开心、同意、难为情、自嘲、宽厚、仁爱……中国文字独具的简约、丰富展现无遗,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审美及文化特点。基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的母语启蒙教育,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以一带三,整合融通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出的“学段要求”的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实际上也就是四种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中,“识字与写字”是我们要抓住的“一”,“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如何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融汇进来呢?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曾提出一个经典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个主张看似简单,但是操作实践起来有很多难处,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好、融汇好其实并不容易。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看到文本中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那些体现文本核心主旨的文字。
一年级下册《咕咚》这一课的教学,教师抓住了与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九个生字,围绕一个主问题—— 咕咚声怎么会把一大群动物吓跑了呢?高效简明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先由拟声词的趣味游戏引出对本课“咕咚”两个生字的学习,同时揭示课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出本课出现的动物及其相关表现:兔子被吓,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都跟着跑,野牛拦住大家询问,最后通过“熟”“掉”发现真相—— “咕咚”其实是熟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声音。教师牢牢抓住与课文主旨相关的生字,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都融汇起来。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教学,教师抓住了文本中与“水”有关的一串字——“池、溪、江、河、海、洋、汽、云、雨、冰雹、雪”展开,凝练而高效。写字的过程特别强调了对字形的观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梳理与探究”的要求: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同时,复习、巩固、指导写字的过程也是再一次复习回顾课文,学习书面表达的过程。
三、以一带三,整合创设语用情境
新课标强调素养型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希望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健康的成长,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的喜悦和收获。那么这里的“一”,就是牢牢把握住小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根据其需要形象、直观、借助具体事物或事件认知的特点,整合创设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语用情境。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今天三节课的教学中都有一个细节的改变值得关注:教师采用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起立发言,省去了选择、点名的时间,避免了总是选择几位积极分子发言的情况。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众读书、表达、识字等,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实实在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从而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得整个课堂成为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进行语用实践的活动场所。
我们也看到,今天三节课中,在识、读、写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根据儿童认知特点,三位老师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语用情境。
一年级下册《咕咚》的教学,创设了“声音模仿秀”游戏活动,通过让学生模拟小鸡、青蛙等动物的叫声,既引发了对一连串口字旁拟声字的学习,引出了对本课两个生字“咕咚”的认识,又揭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动态贴图,既形象展示了反映水的形态变化的字词,又提示、梳理了文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支架。
所有的诗文反映的都是人之心、人之志、人之情,是“情动辞发”。读,是因声求情,以声传情,既是非常生动形象的语文活动和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创设。三节课都是以读为主,以问引读,读中见悟,以识字来促进朗读,以形象恰当的评价指导朗读,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再来看“写”,不同于以往机械的、乏味的写,教师将写字转化为像画画一样好玩的事—— 写“象”字,像在画大象的长鼻子、长象牙、宽身体、四条腿。教师通过将写字转化为画简笔画,使写字、写句子成为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游戏活动。《咕咚》一课作业的设计,借助课文插图,展现动物的具体形象,再现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看看图、读一读、写一写的趣味读写活动中,复习巩固,内化积累字词句,并在书写运用中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落实“双减”“双新”文件精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进一步精准把握目标,精当选择内容,精创呈现形式。课堂教学、作业设计都要进行创意整合:以一带三,整合理解核心素養,整合融通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创设语用情境。※
(本文根据2022年6月24日作者在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主题观摩研讨活动中第二会场的课堂点评整理)
(徐艳,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