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修订的?
2022-05-30周彦李亮
周彦 李亮
所谓“修订背景”,其实指的就是新课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新课标是为了解决和应对哪些现實的需求和问题来进行修订的。这里面考虑的方面肯定很多,比如:世界新变局、中央新要求、时代新发展、科技新进步、教学新问题、媒介新变化,等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我们认为有这样三个方面: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以及信息社会中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
一、明确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1]。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如果拥有知识的主体——人,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那么,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整个国家教育的前提。同时,立德树人将个体的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用德性成长为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可见,立德树人首先具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对法定文化,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制性。这既是国家课程的基本规定,也是特定的时代要求。
二、世界正向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纲领来统摄语文课程,并非是一种偶然。当下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与世界格局,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冲突以及更加复杂、不确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时代性的问题。适应工业社会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课程教学范型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与后工业社会所匹配的则是“素养—养成”课程教学范型,这是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所秉持的课程知识观对“人—知”关系的基本写照。[2]
与不确定性并行的是复杂性,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科学领域,复杂性的概念与系统概念紧密相关,当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复杂性出发时,就会越发觉得,基于树状的知识技能、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结构良好问题的能力,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来社会。相反,具有非公式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变得越发重要,而这种能力必定和个人的眼光、情感、胸怀、意志等融为一体,它有具身性,与个人的默会知识分不开。对复杂性的认识也使得人们对“理性的有限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3]正是因为社会生活境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知识的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对掌握知识的方式的认识,也产生了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就体现在我们对于学科教学、学科实践、学习方式的具体认识上。
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知识量激增,知识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便捷,信息技术广泛地介入日常的学习生活。这种泛在的知识状况,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的吸引力日渐降低,相反,在新的媒介中获取各种碎片化的阅读资源变得更加吸引人。因此,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让学生去掌握教师所传递的特定知识,这项任务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相反,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才更应该是教学的指向。人们逐渐发现,想要在教学中穷尽知识是不可能的,“以线性知识排列为路径的课程建设思路已经走到尽头,代之而成为主流的是以优化策略为主要目的的自我主动学习”[4]。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新课标为什么要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升级为学科实践了。
以上这些背景可能挂一漏万,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立德树人要提出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及为什么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落地方式。※
参考文献:
[ 1 ]张志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http://www.moe.gov.cn/jyb_ 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37/201708/ t20170809_310862.html,2017-08-09.
[2]陆志平.以文化人的新境界——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7-17.
[3]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01):3-10+64.
[4]郑桂华.寻找课程建设引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点[J].语文建设,2022(09):4-8.
(周彦,博士,任职于江苏省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李亮,博士,江苏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