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DIO工程思维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探索
2022-05-30霍晓玲
霍晓玲
【关键词】CDIO工程思维,阅读能力,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已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共同提出的CDIO 工程思维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生产物品的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理念载体,让学生经历“培养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改进”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从而指向“能力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生阅读知识从“点状”到“体系”的结构序列,阅读运用从“认知”到“元认知”的多维跃迁,阅读方式从“积累”到“迁移”的层级进阶。
一、构思:阅读“联结力”在“逻辑起点”上生发
1. 关照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以及发展的需求,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且为他们设计小组活动,这样可以不断推动学生从各自的兴趣点出发,并朝着制定的目标迈进。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制定阅读书单,在班级小组内进行论证,然后提交老师。教师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形成个性化的书单。学生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并对自己的阅读作简单的评估。评估方式主要是打星或者简要记录阅读心得、感悟,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2. 多种方式开发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手中的阅读辅助资料,摒弃阅读的成见和思考的惰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放手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完成初步的阅读和思考。因此,让学生自己选择书目,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自己的事,不是老师、家长要他做的事。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内容、阅读评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沉浸到阅读文本中,唤醒其阅读热情,提升其思维水平。
第一步:列一个阅读清单。
第二步:制作一张打卡激励表。每次阅读后,就给小图标涂上颜色。每个月结束后,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目标后,给学生相应的奖励。
第三步:制作阅读记录表。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监督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阅读,在设计阅读计划的时候,有必要给学生制作一张阅读记录表。
第四步:完成阅读反馈表。
3. 关联经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阅读背景知识是指人脑有助于学习的心理储备,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首要条件。因此,阅读过程要联结学生原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探索性阅读平台,可以整本书阅读为抓手,在独立阅读、合作阅读、读演结合、动态阅读、练笔阅读、个性表达等多种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首要责任人”。通过思考、发现、探究和表达,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辨析力、想象力,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个单元介绍了几部外国名著,我們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切入点,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第一阶段:每个学生自由阅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阅读过程。第二阶段:小组合作,以鲁滨逊的名义,根据自己的孤岛生存经验,写一份《孤岛求生指南》。第三阶段:读演结合。小组合作,选择书中的部分章节或情节,编排课本剧,在班级中表演,并与同学交流。第四阶段:围绕主题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鲁滨逊为什么要去历险?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怎样生存下来?第五阶段:独立完成。以晚年鲁滨逊的口吻,回顾自己传奇的一生。
二、设计:阅读“思辨力”在任务情境中提升
1. 评估机制:适应学生阅读的需求
评估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南针”,也是学生进步和学习的重要驱动力。清晰的目标、客观而经常性的评估,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主导者。因此,我们引入了评估机制,通过开展复述、诠释、重组等阅读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四个方面的评价:(1)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遣词造句作出评价;(2)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文章的构思作出评价;(3)对文章所传达的信息的意义作出评价;(4)产生与文章有关的、新颖独特的、有意义的联想与领悟。详见表1。
2. 内外联合:打造学生阅读的双向思维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从阅读中可以感受他人的经验,了解他人的心情。阅读是从文章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阅读是链接人与人、人与经典、人与世界的重要方式。内外联合,寻找学生自我阅读的资源通道,已成为当下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以《爬树之歌》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通过设置九个阅读步骤(拆书啦、小光的童年游戏、最爱翻花绳、传统小游戏、小光的朋友圈、藤本老师、童年里的爱、日本文化研究、学校平面图)形成整本书阅读项目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打开阅读通道,开展内外结合的阅读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多线联动:照亮学生阅读的结构体系
通过线上阅读、线下阅读、家校共读,以及借用社会资源等多线并举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善于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章或阅读材料的质量和深度,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见表2)。
三、实现:阅读“表达力”在“亲历言语”中建构
1. 建构学生语言
阅读教学最终要实现语言的建构。教学时,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将篇章的表达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情境模型,促进语言建构的实现。学生的语言建构往往要从理解语言开始,理解语言大致要经历解码和解释两个层次。
解码,即认字识词,建立符号和语义的链接。比如,“你放在冰箱里的葡萄,我把它吃了”,理解这句话必须认识“冰箱”“葡萄”这些词,以及生活中所指的事物,再进入“解释”,理解语句和语篇的意义。从解释的角度,可以将理解分为三种状态。一是表层编码:能够理解语篇中的表层信息,能够复述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二是篇章格局:对语篇的理解。三是情境模型:语篇的命题表征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经推论而形成关于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如上述例子就有多种理解的可能:告知葡萄的去向;对其冒失行为表示道歉,借此增进彼此的情感;只是开一个玩笑。这些理解,在语境未确定的情况下都能说得通。
2. 发展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方法的支架,让学生经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关注学生阅读的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即眼睛看到的事情;一条是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即大脑思考的事情。此外,还要抓住关键语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处,二是对这些关键处如何进行深度加工。
以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教师抓住“高超的技艺”这一内容,进行了“问题导向”的思辨性阅读教学:除直接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外,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然后呈现文中的内容:“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教师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再抓住关键词,创设学习思辨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及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其思维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3. 培养学生审美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其中两大核心素养就是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如何实现这两大核心素养呢?一是在已有的经验上建构。紧扣文本,设计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联结自己的经验自主提问和探究,促进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二是在要学习的内容上建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指向美的主题立意的探究”“指向美的人物品质的探究”“指向美的写作手法的探究”等。以五年级上册的《四季之美》为例,呈现如下教学片段:
师:請大家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小节,思考:作者描绘了秋天黄昏时的哪些景物?
师:倘若你现在肩扛一部摄像机,请你说说:你捕捉到了哪些景物?它们为什么吸引了你?
生:归鸦和大雁。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在黄昏时飞行的姿态。
生:夕阳下的飞鸟。
师:巴金《鸟的天堂》一文里面也有对飞鸟的描写。读一读,对比一下,有哪些不同?可以结合老师提供的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想一想,这两个片段有何相通之处。看出来了吗?(都写了飞鸟的动态美)你们看,都是写飞鸟,但是一开始都不直接写,为什么?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对比、表达等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了。
四、运作:阅读“推测力”在“纵横贯通”中聚合
1.分析预判:由内隐到外显
阅读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等能力。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推测的时候,要激活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想一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再对照文本看一看与自己的推测是否一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呈现如下教学片段:
师(出示老屋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间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你们猜一猜它会不会倒下呢?理由是什么?
生:会倒。因为生活中一百多岁的房子多数是会倒塌的。
生:会倒。老屋看起来没有人住,也没有人管理。
生:会倒。所有的东西都不会一直存在的。
生:不会倒。可以对老屋进行不断地加固。
师:这间一百多岁的老屋最后怎样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推测文本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升学生分析预判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内隐走向外显。
2.系统推测:从文本认知到具身学习
阅读推测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经历具身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用语言把文本理解的成果呈现出来,其阅读推测力才会增强。推测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推测下文,逐渐形成自觉运用预测策略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为例,呈现如下教学片段:师: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进行推测,顺着故事情节看看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尝试着把问题写出来。
生: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学生回答列举:是一只不会叫,孤零零的小狗;是一只有自尊心、可怜的小狗;是一只被其他动物排挤、受委屈的小狗)生: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哪一种更为合理呢?
(学生回答列举:第二种结局更合理,因为现在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一定遇到人类了;第三种结局更合理,因为我们身边没有发现不会叫的狗,会叫是狗的本能,同伴帮助了它正确地叫……)质疑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学到的预测策略对文本进行思考、分析与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思考、归类分析、寻求证据的体验过程。只要教师耐心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终会找到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故事结局,并能说出理由。学生的推测阅读也就从文本认知走向了具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