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2022-05-30肖慧
肖慧
【关键词】“双减”政策,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学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过低等问题。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教育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缩水”。在课下为学生减负,在课堂上就必须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基础打牢,将要点吃透,这样才能避免课后给学生增添作业与补习的负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双减”后的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目的。全面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水平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坚持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善思,实现减负增效,既切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又能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发展
探究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儿童中心”和“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思想才受到社会关注。我国实施新课改以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备受一线教师重视。教育部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我国教育专家靳玉乐教授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把科学领域或社会生活中的探究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1]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新知识时,教师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文本阅读、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能力、实践发现与心理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等特点。
探究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不仅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学习,还能有效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自主探讨和研究,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内化,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合作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探究式教学和“ 双减”政策高度契合。首先,探究式教学符合“双减”政策的目的。自主探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变得轻松愉悦。通过自主合作,探讨与课文紧密相关的知识,师生互相交流,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融合共生,减轻了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和记忆的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探究式教学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就要求在课堂上高效。只有课堂上的“正餐”吃好、吃饱了,学生就没必要在放学后“题海泛舟”,更没必要到校外吃“零食”。教师要设计最佳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避免堆砌大量问题;要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时间和节奏,避免把课堂讨论的内容拖延到课后;要注意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巩固其主体性地位。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引入问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体验情感,从而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与人格自我完善。“双减”政策下的探究式教学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小学生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抵触情绪,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生活经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究式教学应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带着问题回到情境中探索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也可播放相关视频,还可以把生活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比如,习作教学中,我们尝試带着孩子们走进各类场馆,走进大自然,学校也专门开辟了花园、种植园、生态园等场地供学生体验、实践。如在“ 缤纷大世界”系列之“ 长沙美食”的探究习作中,我们先把课堂搬到火宫殿美食街,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积累鲜活的素材;学生把记录和搜集的资料上传到资源库后,根据自身需要将资源整理成“味道”“制作”“背后的故事”等不同板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灵活地处理、运用素材。比如,看同样一块臭豆腐,大家却写出了不一样的内容:有学生运用对比的写手法写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还有学生是武侠迷,用拟人的手法写了《美食武林盟主—— 臭大侠》;还有学生从第一人称自述的角度写了《一块臭豆腐的自述》;还有学生用文言文来写作,等等。真实的体验,丰富的素材,再加上恰当的加工和运用,能让学生的习作各具特色。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到学习过程中,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 整合资源,突破重点、难点
资源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讨和合作学习。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奇特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应该注意整合学生的反馈来更好地引导、拓展。另一方面,整合还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转化和融合两个方面。教师的学科知识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情和特定的教学策略,在实践、反思中转化而来的。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效整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就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的生成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学生一般很难体会到慈母情深在何处。为此,笔者首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在朗读和明确词语含义之后,再引导其对文本内容进行精读,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作者的那本书来得是不是容易?”“不容易在哪里?”通过层层追问,启发学生分析“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段话,体现出家庭的贫困以及母亲毫不犹豫花钱给“我”买书的举动,充分表现了慈母的“情深”。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但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在与同学的沟通交流中轻松突破重点、难点,较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3. 全员参与,提升课堂效率
探究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汇报结果等。小组合作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学中应结合学情合理分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互动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培育核心素养。如综合性学习《垃圾去哪儿了》一课,可先播放视频引入探究主题:垃圾怎么会是资源呢?为了解答疑惑,教师可组织各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实地参观长沙黑麋峰垃圾处理中心,请从事环保工作的家长来校讲解。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汇总记录和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沙垃圾分类的现状如何?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线上线下展开调查,搜集资料,归纳问题。针对“家中的哪些垃圾能再利用”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实验验证,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了质疑、分析的能力。最后,班级开展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号召大家践行垃圾分类新风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探究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发表意见与建议,最后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反馈小组讨论结果。这种集观、说、读、写、画、调查、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打破了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真正实现了自主、探究、合作。
4. 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传统课堂评价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课堂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以及发展性,综合依据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及表现情况,对学习态度、优点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化评价。[2]林良富指出,可以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量(自学量、练习量、讲评量),度(投入度、紧张度、融洽度),面(参与面、练习面、开口面)。[3]将这种评价方式用于探究式教学,可以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如我们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开辟了习作教学专区“七彩乐园”,为学生的习作搭建了一个社交圈。学生在家写作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加油站”随时、反复地观看习作指导教学视频;在习作评改环节,教师可以将习作投到智慧课桌上,指导学生互相修改点评。“朋友圈”里,给习作配图、配乐,利用智慧校牌,将其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大家欣赏、点赞、评论;点赞榜、提交榜、浏览榜等排行榜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话题”板块,学生们自由发起不同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这也为下一次探究习作提供了主题。智慧多元评价平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这些评价贯穿学生学前、学中、学后,体现了听、说、读、写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融合了口语表达、人际交往等不同的综合素质,包含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评价主体,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對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多元评价既能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又能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 创新作业设计,启智润心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缺乏趣味性。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语文作业形式应当灵活多样,避免机械重复;注重分层设计,兼顾学生的差异;贴近社会生活,融合学生生活经验。如学完《端午粽》一课后,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意义有了初步了解。在端午节到来之际,为了拓展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与情感体验,笔者设计了三个家庭作业(第一题必做,第二、三题可选做一题):一是要求学生通过查资料或访问家长等途径收集端午节的相关信息与故事,为班级分享会做准备;二是与家长开展包粽子活动,感怀屈原的爱国之心,体会节日氛围;三是利用端午节假期,绘制一张A4 纸大小的端午画报,参加小组评比。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作业设计不但能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高效完成作业的内驱力,较好地体现了“双减”提质增效的要求。
在“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让语文课堂真正减负增效,借助探究之力,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