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薛法根老师《浪淘沙》古诗教学说开去
2022-05-30陈镇
陈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这样论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进行简约有效的教学。下面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古诗《浪淘沙》为例,探寻古诗教学的秘诀。
一、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要务。“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语言精练,讲究押韵,朗朗上口,最适合诵读。薛老师指导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古诗的章法、韵味和节奏。
1.教学生字词语,读正确、读流利。课堂伊始,薛老师指出古诗学习第一要义是“读”——读正确、读流利。教学生字“簸”时,读三遍,读准字音“bǒ”;认清字形,竹字头,下面是其和皮;理解字的意思,本义“簸箕”和引申义“颠簸”。“风簸”的意思是用狂风来颠簸,“浪淘”是指用巨浪来冲洗。连起来读“浪淘风簸”。薛老师在释义时强调“巨浪”“狂风”,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个四字词语。
薛老师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生字词意思的过程中,适时指导学生读好字词,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薛老师都要求学生读三遍,学生由此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起到了及时巩固的作用。
2.限定诵读时间,读熟古诗。薛老师说:生字词都读正确了,还不够。给大家2分钟时间读古诗,先读慢一点,读熟了,可以快速读,看看2分钟以内能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正常2分钟,读五六遍,就可以了。
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做到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但是,让学生读熟的意识却不足。薛老师这一步设计看似平常,却很巧妙。古诗的语言毕竟和现代语言有些距离,要想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需要体验诵读的抑扬顿挫,感悟诗歌情感。熟读无疑是很好的方法,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时间的限定,则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培养学生的专注度。
3.浅识格律常识,读出节奏感。薛老师指出: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点出一、二、四句最后一字“沙、涯、家”是押韵的,要读出韵脚。通过指名读,学生评价,再师生共同读诗,并画出停顿:“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薛老师适时介绍七言绝句句式的“二二三”结构,告诉学生每句的后三个字要连起来读,这样读起来就有节奏感。薛老师再强调:每个字在读的时候,要有长有短。比如,第一句“黄河”声音要延长一点。“沙”声音也要延长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古诗当中,每个字有不同的声调,平声读得长些,仄声要读得短些。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平仄鲜明。学生再齐读两遍,这时很自然地注意到字音的平长仄短。
薛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令人拍案叫绝。薛老师并没有用生涩的格律定义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领悟“押韵”“韵脚”“韵脚要重读”“平长仄短”这些重点。这个过程,薛老师又不知不觉引导学生将古诗读了几遍,而且学生读得越来越精彩。这样的教学,简约高效,化“教”于无形,实在绝妙!
二、讲
1.讲诗的大意。薛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整首诗28个字,组合起来,你知道大概意思吗?2分钟,讲讲大概意思,注意不要直接翻译。诗歌写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薛老师点拨下,说出:黄河弯弯曲曲;沙子多;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黄河长,仿佛从天边来。薛老师启发:每个人对诗歌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于是,有的同学用四个短语说黄河,有的同学则用了两个完整的句子说黄河。薛老师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继续引导:万里沙经过巨浪的冲刷,经过狂风的颠簸,终于从天边流到了这里。由此引向题目《浪淘沙》。
很多古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小学生学习古诗,能结合注释感知诗句的整体意境即可,薛老师用2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讲讲诗的大概意思,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说说大概意思即可,符合新课标中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古诗教学要求。
2.讲诗的选材。薛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写黄河有气势,为什么要写沙砾?沙砾有什么可写的呢?沙砾经过九曲黄河,经历万里的路途,容易吗?沙要经过巨浪的冲刷,经过狂风的颠簸,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容易吗?这小小的沙砾是怎么样的?学生总结出沙砾的精神: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披荆斩棘。薛老师总结:小小的沙砾一般人不会赞美它,但是刘禹锡却看到黄河中沙砾的独特之处。
薛老师的提问非常准确,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意思,从所写对象挖掘其精神内核。看上去是追问诗人为什么写沙砾,其实是为后面“言志”做教学铺垫,教学重点非常明确。
3.讲诗的典故。学生阐述后面两句诗的大意:如今要流到銀河上去,一直到牵牛星、织女星那里。薛老师追问:黄河顺流而下,勇往直前。黄河在哪里?银河在哪里?由此引出黄河逆流而上的气魄。学生据此再说大意。薛老师介绍了两个典故:牵牛织女的故事,汉代的张骞寻找黄河源头时得见织女的传说。
“典故”是指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可以将此时此情与彼时彼景相联系,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联想。古诗中的典故,对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薛老师适时讲讲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含义,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茅塞顿开,对理解诗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4.讲讲诗人。 薛老师提问:前两句写看到的,后两句写想象的。从这首诗,你看到怎样的诗人?由此总结出刘禹锡是一个豪爽的诗人,有想象力,积极向上,充满豪迈气概。
薛老师对诗人讲得并不多,但有种水到渠成之感,指导学生读懂读透。对比黄河沙砾的“顺流而下”“勇往直前”,联系“银河”“牵牛织女家”,自然能想到诗人的浪漫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想
1.想想诗句联系。讲的环节结束,薛老师问学生: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学生都说懂了,没有问题。薛老师继续说:读到这里还不够,我们还要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一个顺流而下,一个逆流而上,艰难险阻不同;前两句是作者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作者的想象;前两句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薛老师点拨: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想象,前后诗句有联系吗?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想想创作背景。薛老师介绍创作背景:你们知道吗?《浪淘沙》一共有9首,是刘禹锡被贬官后所写,也就是他仕途失意时写的。从可以施展才华抱负的大官,到最普通的小官,他怀揣着什么样的志向?(生:逆流而上,还要为国为民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被贬,仍然不改自己的志向,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用了这样一句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来表达。这叫什么?(生:言志)你看,沙砾是怎样的?刘禹锡是怎样的?我们也要像沙砾一样勇往直前,逆流而上。最后,学生齐背,并默写这首诗。
为了让学生深入读懂这首古诗,薛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前后两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其实是引导学生从眼前的事物—— 沙砾想到作者自己。最初,学生还没有跳出内容的窠臼,一直说老师的板书内容。薛老师边肯定学生回答,边引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思维。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从诗人的境遇出发,学生逐步走进诗人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知道写景是为了言志—— 即便渺小也要逆流而上,为国为民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上完了,思考却没有停止。薛法根老师教学古诗,紧扣“读、讲、想”三字诀,在“读一读、讲一讲、想一想”的过程中,带学生在古诗中走了几个来回。教懂了,教透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掌握了。薛老师的课堂是简约而智慧的课堂,薛老师的古诗教学丰厚、灵动、精彩、巧妙……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