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活”的语文教学小诀窍

2022-05-30周红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爬山虎教具课文

周红芬

陶行知先生曾提及,读书学习需要活的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唯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马首是瞻。从语文教师的立场来理解,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活”提出了要求:用心研究教材,细心观察课堂,专心反思教法,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呈现灵动有效的知识传播、内化模式,使学生在丰实多彩的语文课堂中增长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教学实践之“活”:随机应变,灵动课堂

课堂教学的进行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智慧。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师善于应变了,语文课堂就活了,学生就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甚至还能实现“创造”。

1.收紧课堂的“活”。课堂教学中,收放自如是每个教师都渴盼的理想境界。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课堂中的“放”是痛快的,而“收”却是痛苦的。小组学习、自由讨论……开场热热闹闹,收场拖拖拉拉,学生要么不理会教师的提示,要么结束了讨论仍意犹未尽。这时,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快速高效地收紧课堂,收回散乱的童心。

有这样一个精彩的例子: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上到一半,教室内飞进了一只小蜜蜂,顿时,学生们兴奋、指点、说话,乱作一团。听课的教师都捏了一把汗。这时,执教的教师不慌不乱,清了清嗓子,稍提高音量说:“小朋友们,小蜜蜂听说你们上课可认真了,它要来看看,谁是最守纪律的小朋友。”此话一出,全班刷地坐了个端正。教师一边往学生额头上贴五星,一边说:“小蜜蜂说你坐得真端正!”没有学生再去看这只蜜蜂,课堂教学顺利推进。这位教师对于意外情况的应变相当灵活,处理非常巧妙,堪称典范。

2.教学方式的“活”。语文教学不该是刻板的,应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情感随机应变,并多元、多维呈现:悲壮的课文,我们可以神色庄重;有趣的课文,我们可以轻松活泼;深刻的课文,我们可以沉着隽永……甚至授课的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转移,真正做到“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执教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只认识爬山虎,但是对于它的脚的特点都未曾有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正巧,笔者所在学校是个老校,校园内北面有一面围墙的大半幅恰好攀爬着爬山虎。与其在教室内空讲与空想,不如实地教学。于是,笔者在确保秩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围聚在爬山虎下进行现场学习,指导学生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学生一边读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些文字,一边观察爬山虎巴在墙上的脚,轻抚细丝,触摸叶茎,欣喜而深刻。

提到教学方式的“活”,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读到作者琦君缠着母亲“摇桂花”的语句时,一个女生因为羞涩,怎么也不能把那种恳切、焦急和缠人表现出来。于是,这位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对着这位有些尴尬和害羞的女生伸出了手臂,说:“你不介意的话,就把我当作妈妈来撒一次娇嘛!”众人皆笑。女生一愣,脸虽然更红了,但看着满面笑容的老师,倒是放松了。她揽着教师的手臂,就像对着自己的母亲一样,撒娇起来:“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顿时,堂下掌声一片。

灵活的演绎,深至情动,为课堂注入了趣味性极强的活力因子。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方式一活,语文就“活”了。

3.巧用教具的“活”。语文教具不固定,室内室外的一切,只要对教学有帮助,都可以作为教具使用。巧用教具,能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理解力实现质的飞跃,常常带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为半命题——“ 即景”,不少学生选择了写自己最熟悉的校园景致,如:“校园即景”“窗外即景”等。校园内的两棵“网红”树—— 广玉兰和银杏树,都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初稿里,但是,对其叶的描写普遍不到位。于是,教师将收集的落叶发给学生,让他们细致地进行二次观察,叶面、叶背、叶脉,色、形、触感,看一看,摸一摸,再改一改,尝试用叶圣陶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努力将自己喜爱的景致写得真实细腻。

教具的引入意义便在于直观便捷又有效。有些教具可以随取随用;有些不易取得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呈现给学生。教师巧用教具,活用教具,最终活跃的便是课堂成效和学生的思维。

二、练习设计之“活”:丰富形式,激发热情

语文学习,不仅课堂教学需要“活”,练习设计也需要“活”。在练习环节中,“眼耳口手脑”的灵活协作尤为重要。眼活,细心观察;耳活,用心听讲;口活,流畅表达;手活,高效反映;脑活,活跃思维。总之,内外皆活,才是高效学语文的途径。

我们在思考语文练习的活性方式时,可以从如下常见且有效的方式入手。

1.画。故事类的课文情节性很强,往往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配套的补充习题中,有一题就是让学生概括大意并据此配图。一部分古诗也可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内容和意境,素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的王维的作品就可以如此。习作练习中,遇到写人的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手绘一张小图,文、趣兼顾。

2.演。学生有爱表演的天性,教材中很多课文提供了表演的素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辅以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如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一课,课文故事性强,适合表演,且有留白,给予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教师设计演的教学环节时,就可以抓住这些切入点进行指导,学中理解,演中提升。

3.想、说、写。语文注重想象和联想的指导,教材中不少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一年级上册的《家》,在理解課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有“ 是的家”,参照课文句式完整、流畅地说一说,最终在练习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怎样使学生产生投入练习的热情,也是需要教师思考的一个方面。除了传统的练习方式,教师应紧跟时代,及时了解学生接触的信息源,摸索他们乐于接受的设计形式,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距离,最终提升学习的效用。以古诗的练习设计为例,常见的是以语境呈现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古诗的掌握和运用,如:“夏天,你来到公园里,看到池塘里大片的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荷花开在其间,非常美丽。这时候,你忍不住想用大诗人的诗句来赞美眼前的情景: ,。”通过阅读描述语境的文字可以发现,这个练习设计意在让学生填写杨万里描写荷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的设计,教师不妨采用朋友圈或微博的形式:左上侧设计为杨万里的头像,正文以杨万里的口吻描述:“清早,我来到西湖边的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忍不住吟诵: 。”正文下方配上《西湖荷花图》,图下方设计王昌龄、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回复。学生拿到这样的练习,顿觉耳目一新,经过细心分析可以发现其考查的就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其他诗人描写荷花的诗句进行积累。

此类设计灵活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中,学生有了认知,有了体会,有了情感的萌发,有了个人感受的深入,并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眼耳口手脑”有条不紊的协作中,胸间有了课文内容中的一幕幕图景,心上涌起了与之相关的喜怒哀乐,从书本回到生活时,更深刻,更丰富。

“活”,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处处生动。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定能使学生习得语文技能,提升其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校)

猜你喜欢

爬山虎教具课文
爬山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背课文的小偷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