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点,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2022-05-30王孝迎
王孝迎
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意思较为浅显,但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现代文相比,表述方式仍有很大差异,学生理解起来尚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加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文言文呢?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燃点”,激发文言文持续学习的动机
比起现代文,文言文内容凝练传神,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自发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形成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找准触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燃点”,促进学生指向特定目的的持续学习。
1.看图竞猜,激活思维。课堂伊始,笔者出示几幅根据《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而绘制成的图片,配上富有激励性的提问:“你能猜出每幅画上画的是什么吗?看看谁的反应快。”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迫切想要证明自己,而看图竞猜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阅读动力,并对教学内容给予较高的关注。笔者“趁热打铁”,请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学生能用几句话讲清自己知道的内容,故事内容大多与本课类似,但篇幅、表达方式与课文差异较大。
2.主动提疑,激发动机。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能较为主动地学习和提问。初读课文后,大部分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这篇课文和我以前读的故事都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都会关注学生的问题发现力与问题解决力,但文言文较现代文而言,学生接触较少,所以产生的疑问更多。学生倾向于将文言文与熟悉的现代文进行对比、转化、整合,以求对语言形式新颖的文言文有更多了解。本课中,这一小小的问题,贯串整节课,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一环节在整堂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和对文言文的关注度。下课前,教师再次回归这个问题,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
二、理解大意,建立文言文新旧知识的关联
中年级学生与文言文“初相识”,应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词汇意义的联结。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连贯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1.积累。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是深入学习的基础。一旦忽略了这一环节,学生将难以充分理解文本,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接着,让学生利用其理解字词的方法对字义、词义进行探索。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依旧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例如,本文教学中,学生对“以堙于东海”的“以”字提出疑问,教师出示《古汉语字典》中“以”字最常用的几种意思:使用;认为;率领;介词,因为;连词,常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停止。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出此处的“以”应作为连词使用。在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中,学生逐步积累了文言词汇。
2.联结。在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间的关联处,及時“搭桥”,以便学生较好地克服教学中的难点。如,将古汉语字词与现代文字词进行联结,通过学生对已掌握的该字或该词意义与古汉语字词比较,弄清两者的异同。在教学“少”的字义时,笔者出示两句话——“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一位少女向我们走来”,请学生小组内交流,比较两句话中“少”的意思是否相同。教学“曰”的字义时,同时出示“名曰女娃”和“美其名曰”,再请学生对两者的字义进行比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古汉语和现代文中的同一个字存在意思上的异同。再如,将古汉语字词的理解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结,借助学生生活中已了解到的有关该字的信息,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在教学本文中“曰”字时,笔者又将其与“日”字的字形作比较, 提醒学生:“曰”和嘴巴说话有关,所以中间的一横不能和右边一竖接触,要留一个口把话说出来。教学本文“游于东海”一句时,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其意思为“在东海里游玩”。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解古汉语意思时要注意语序的变化。此时,出示“小鸟在天空中飞”“蝴蝶在花间采蜜”“青蛙在池塘里鸣叫”等例句, 学生尝试将其转化为古汉语,巩固变换语序理解意思的方法。
三、渗透方法,提高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叶圣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由“扶”到“放”,为学生搭建范例式支架,使学生在相似情境中“举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差异并将思路迁移运用。
1.教读一句,领悟方法。教学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时,学生对“少女”“名”“曰”等词有疑问,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组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后,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讲整句话所描述的内容。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句话,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读出停顿的基础上,带入合适的语气和情感。
2.迁移运用,巩固方法。课文第一句教学结束后,笔者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一句话的?”学生回忆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文言文句子的“四步走” 方法—— 提出字词疑问、选用方法解决、讲述句子内容、读出句子情感,以及理解文言文字词的好方法—— 注释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法。同时,笔者根据学情,对自主学习任务单做了个性化修改,将整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转换成一张思维导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降低难度的任务单式支架。教学第二、三两句时,教师和学生约定好分组规则,把课堂和时间交给学生。每个小组都成为一个“小课堂”,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辅助,运用“四步走”的方法,将句子学好、学透。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巡视并适时点拨,尤其关注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十分钟后,师生共同听取小组汇报结果。
四、价值引导,增强文言文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常常源于课堂。例如,课堂中融洽的合作关系、师生良好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参与课堂的乐趣、解决问题所收获的自我效能感……它们体现在整个课堂的方方面面,适用于大部分课堂,不做赘述。
积极情感体验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文本。因此,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带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精卫”的形象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禁产生疑问:“精卫很弱小,且力量有限,为什么它还敢和东海较量呢?”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两篇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她没有盘古那巨大的力量,更没有女娲那无穷的神力,但她依旧勇敢地与自然较量。”在人物对比中,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认识愈加深刻。这时,笔者再追问:“在填海的过程中,她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她又会怎样应对呢?”学生亲自探索、亲身体验,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如:狂风怒吼着,精卫不害怕,依旧衔来一块块石头填着海;倾盆大雨中,精卫不退缩,依旧和东海作斗争……想象的过程为接下来的情感体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笔者趁势请学生夸夸精卫,此时,这一“夸”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下课前,回归课堂最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这篇课文和我以前读的故事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学生自行分享,角度多样。当提及文体上的不同时,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学生所获得的是带有温度的知识。再遇见文言文时,学生就像与老朋友重逢,必定是积极主动参与,充满热情,那时,何愁学不好?
中年级是学生学习古文的起点,教师应把握好文言文和现代文教学上的差异,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准其兴趣所在,搭建良好的支架,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掌握教学策略,教学必将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梨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