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科普文特点及教学建议

2022-05-30许丹朱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童趣童话科普

许丹 朱玲

一、聚焦“这一类”的文体特点

为契合儿童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教材中低年级科普文多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介绍自然现象、动植物知识、太空知识等,它们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以儿童化語言叙述,融艺术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为一体。我们认为,童言、童趣、童真是低年级科普文本的主要特质,也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抓手。

童言,就是用贴近儿童生活且儿童乐于听、听得懂的语言,将晦涩、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无论是科普童话还是科普儿歌,语言追求通俗准确又形象生动。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反映世界,这些语言既是儿童了解科学知识、走进科学的载体,也是丰富儿童言语经验、积累语言表达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教师既要得意更要得言,切不可得意而忘言,这将会是“种了别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丢失语文课本该有的独特味道。

童趣,就是遵循儿童的兴趣与情感。儿童天生喜欢故事,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科普童话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介绍抽象的科学知识,读故事的过程成了探秘科学的过程,大大刺激和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着儿童寻求“是什么”与“为什么”的答案。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与利用科普文蕴含的童趣,让儿童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之时,还能在富有奇幻色彩的内容中激发其想象力。

低年级科普文除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顺应儿童的情感与兴趣,符合儿童思维特点,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审美性。科普文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科普世界中,儿童还可以体会到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加快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如《小毛虫》没有因为自己不会唱、不会跑,也不会飞而悲观失望。它尽心竭力地编织茧屋,最终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教材中的低年级科普文以其内在知识性与审美意蕴,有助于儿童在阅读实践中认识世界,反思自我,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态度。

二、定位“这一篇”的教学价值

为精准定位“这一篇”个性化教学价值,我们需要将这类文本的共性特点与具体某一篇的教学价值对应观照,发现“这一篇”在语言、情节或是意蕴方面的独特性。

以一上科普儿歌《比尾巴》为例,《比尾巴》采用两组三问三答的形式将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自然呈现出来,三次问答创造了更多的悬念,大大激发了儿童阅读与探索的兴趣。结合课后习题“照样子做问答游戏”,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篇”旨在让儿童读好问句和答句,在创造性运用中强化问答形式,积累儿歌的言语表达形式,提升言语表达的能力。由此可以明确,问答句式是“这一篇”应该聚焦与挖掘的价值点。再如二上《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运用充满节奏的动词使文本语言读起来极具动态美与画面感。如此分析,我们可以定位这一单元课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形成了一个“积累与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的语文能力序列。

一些科普童话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儿童,具有独特的言语教学价值,在结构方面极具特色。以一下科普童话《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为例,这两篇故事都运用了反复的情节结构,教师定位这两篇文本教学时,首先要基于反复的结构特色,再结合课后习题要求,精准定位。

在定位“这一篇”个性化教学价值时,一要合乎文体类型化特点,依据文本自身特色;二要基于单元整体分析、比较文本,结合课后习题要求与“语文园地”练习,从语言、结构、意蕴去挖掘、思考并定位。

三、设计“每一篇”的学习活动

“怎么教”是将每一篇静态教学内容转化为可实施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基于文本与学生视角进行综合考量与设计。基于低年级科普文本极具童言、童趣与童真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设计学习活动。

1.贴近表达形式激活童言。科普文以儿童化表达呈现科学内容,易于儿童理解与接受,而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规范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与影响,形成语感。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如读出句子的停顿,读出名词的鲜活,读出动作的动感,读出对话的语气,读出人物的心情等;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仿说、仿写,引导儿童从模仿开始,丰富语言的多样性,培养语感。

科普童话常以对话形式向儿童呈现科普内容,看似相同的对话,在细节之处有着不同,寻找不同就是言语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首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聚焦文中三处对话,发现作者运用了“小壁虎+爬到哪里+看到什么+说了什么”的句式写小壁虎分别找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再通过师生合作读,发现句式虽一样,但对三者描写时运用的动词却不一样,它们各自的回答揭示了自己尾巴的不同作用。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了不同的动词,准确而形象。接着,采用分角色朗读,读好多个角色的对话,以读促悟,体会不同角色在说话时因身份、心情不一样,语速、语调和语气也会存在差异。最后,拓展几种动物尾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提供“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 ),( )。小壁虎说( )”的支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引导儿童从模仿开始,将文本的语言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经验,培育儿童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意识与习惯,将了解科学知识与言语实践相互融合,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2.唤醒想象能力激发童趣。科普文运用丰富想象,将儿童引入自然世界,科学知识巧妙地被置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这本身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教学时,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通过提取、梳理、讲述、想象故事情节的梯度教学,引导儿童感受科普文想象的魅力,激发儿童仿写科普童话、创作科普儿歌的内驱力。

以《雾在哪里》一文为例,为使学生感知科普童话中有趣的想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抓住第1自然段,发现作者将雾想象成一个淘气的孩子,这个孩子是怎么淘气的,他先后来到了哪里,都把什么藏了起来呢?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初步感知了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提取与梳理信息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雾是如此淘气又顽皮,而这些特征不正与自己这个年龄的孩子个性契合吗?这是想象的“形象性”。接着,出示图片,创设情境:看,雾又来到山川、公园和我们的学校,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以此创设讲故事的情境。最后,拓展思路:雾在作者心中是孩子,那么雾在你眼里还是什么呢?雾是仙女,是画家,是魔术师……这是想象的“新颖性”。

科普文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科普文的内核,设计具体化、可操作的学习活动,感受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儿童经历作者想象的思维过程,从而真正触摸并感知文本丰富的想象,才能更大程度上唤醒、调动儿童想象力。

3.强化生活体验激励童真。科普童话与科普儿歌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反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要注重引导儿童体验角色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并要将角色体验转为个体生活体验,启发儿童关注作为生活主体的自我,强化儿童生活意识,内化来自科普世界的美好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提升分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小毛虫》蕴含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的生活哲理,对于儿童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要让儿童走进人物,进行角色体验。有了角色体验,儿童对“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的理解才会深入,小毛虫虽平凡弱小但不畏惧退缩,充满着一股向上的力量。二是要注重由文本体验转化为生活体验,将学习主体转化为生活主体。自然界像小毛虫这样的昆虫还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将其引入广阔的现实世界:还有哪些动物也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生活中,如果遇到像小毛虫这样的境遇,你会坚持下去吗?你会怎样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呢?引导学生从小毛虫身上获取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懂生活、更会生活,科普世界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引导儿童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最好养料。科普文教学需要将科普世界的真善美展示给儿童,引导他们去发现与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滋养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许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朱玲,安徽省安庆市华中路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童趣童话科普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科普达人养成记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童趣照相薄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