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

2022-05-30丁宏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开课古诗文作文

有则哲理故事里说,苏格拉底让几个弟子去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每人只能摘一次,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进了麦地,他们挑挑拣拣,有的摘了一穗却不满意,有的两手空空地走到麦地尽头,什么也没有摘到。人生不也是这样?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远大的志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一个个可以触摸、可能实现的小目标,抓住每一个机会,积跬步至千里。

在“弯路”中寻求机遇

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的是小学语文。但是在参加工作之初,因为学校缺乏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便自告奋勇承担起学校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自学掌握了多种软件的使用。这些电教工作很耗时间和精力,我干了近10年。但是今天再次回顾,这段“弯路”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机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高手如云,年轻人要想崭露头角并不那么容易。为此,老校长陈秉章先生曾经指点我,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道路,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也容易出一些创新的成果。在帮助老师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留心思考课件的内容、呈现时机和教学效果,和老师们共同备课、磨课,获得了许多观摩研讨的机会。2003年3月,我有幸加入凤凰语文网站团队,也得以多次参加凤凰语文网组织的教研活动,得到多位专家的耳提面命。回想工作之初,如果我不主动抓住为学校电教工作服务的机会,不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路,我就得不到后来的许多听课磨课、参与高端研修的机会,也就很难在小学语文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较快的成长速度——我于2004年获评为扬州市教坛新秀,2007年获评为扬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200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发挥电教特长,指导学生制作纪念红军长征的网站,在网上讲述长征故事,创作长征体验作文,相关事迹经《人民日报》和央视少儿频道等媒体报道后,我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2007年2月,我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做“长征精神生生不息,红色火种代代相传”的主题汇报,被中央文明办、全国少工委、中国关工委等评为“红色火种代代传”活动优秀辅导老师,受到百岁老红军刘应启的亲切接见并与之座谈。这是我在走“弯路”中抓住机遇的又一例证。

在公开课中得教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上公开课,多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康庄大道。

课堂传授的应该是公共知识,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知识。这让我想起一个案例,2012年在某地,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公开课,在指导学生写好“双耳旁”时,他说,右上部分是一笔写成的“3”形。课后,一位听课的高校教授对此提出建议,他认为双耳旁右上部分有规范的笔画名称“横撇弯钩”,这是公共知识,而说成一笔写成的“3”形,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不应该在小学课堂上传授。我当时觉得高校教授吹毛求疵,现在想来很有道理,越是低年级,越是要教得规范,因为学生先入为主,规范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

名师的公开课尚有说道之处,这说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教学的常态,成长中的我们更要有勇气敞开教室的大门,多上公开课,主动邀请别人来帮我们挑毛病。记得有一次,我教学《恐龙》一课,借助多媒体课件给文中提到的五种恐龙配上图像、声音和截取自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视频片段等,变抽象为形象,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教后,有听课同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节课不太像是语文课,倒像是古生物课。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常识性课文该如何落实语言教学?问题即是课题,于是,我就此展开微课题研究。我首先将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涉及科学常识的课文挑出来,加以梳理分类,明晰教材中科学知识编排特点;然后进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课堂实践、教法探究……最终,我提出“既不视而不见,也不喧宾夺主”的教学主张,即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语文教师不能对课文中的科学常识视而不见;同时,常识性课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不能只以学生获得某个常识为满足,要在完成语文学科自身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的品读和篇章结构的剖析入手,渗透科学常识教育。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多上公开课多得教益,我要感谢曾经为我公开课“挑毛病”的专家和同行们。

多写小作文就不怕大作文

写出有一定学术含量的研究论文是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追求,但是对于新手老师而言,大多数人只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感性描述,写一些教育叙事或教学案例,很难认清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举凡学校的计划和总结,活动的文案和报道,包括学校要求写在教案后面的教学反思……我从不把这些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练笔的机会。当我的论文陆续发表时,我收获了写作的快乐和幸福,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激发我下一波写作热情。

2007年,我将自己的写作体验融入小学习作教学中,开启“班史作文”实验。顾名思义,班史就是班级的历史,用作文记录班级发生的真人真事,举凡学生的作文、日记、演讲稿,班级的课程表、座次表、值日表、班级公约、运动会成绩等都可以收录进班史之中结集出版。这让学生意识到所有写作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历史的记载,即使是幻想未来,也是曾经想法的记录。如果被录入班史,印成铅字,既给自己的写作生活留下印记,又给全班同学留下一段难忘的班级生活史。有了这样的写作追求,学生思路写活了,胆子写大了,笔头寫顺了,进而写作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宁掘一口井,不开一道渠

在参与凤凰语文网建设的过程中,我有幸多次聆听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的教诲。高老师见多识广,幽默风趣,他在若干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宁掘一口井,不开一道渠”。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醒我们不要一辈子在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层面上“原地打转”,要做有心人,边教边研,教研相长,为教学掘井开源。哪怕每天拿出很少的一点时间去多读几页书,多做一些教学反思,多向同行讨教教学经验……积水成渊,不经意间,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汇成一口深井,井内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可以洗去我们身上的教书匠气,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二是指导我们在做课题研究时不要贪大求全,不能浅尝辄止,应把研究课题定得小一点、准一点、切实一点,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学校的研究课题,积累了不少课题研究经验。仪征实验小学素有作文和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传统,2005年9月,我申请的子课题“改革与完善习作评价,全面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得以在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名称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评价”,这是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之一;二是“写作”,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之一。课题兼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经过5年攻关,我提出的“习作指导课教学模式”“学生习作发展性评价量表”和“习作讲评课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及其评价量表”等教学理念,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公开发表,得到同行好评。

2011年后,我陆续主持的课题多与古诗文辅读有关。古诗文辅读是仪征实验小学科研和育人的“传家宝”,陈秉章先生早在1985年即启动“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央教科所两次在仪征实验小学召开“全国古诗文辅读实验研讨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统编教材大幅增选古诗文,古诗文辅读实验有必要与时俱进,再探新路。这些年,我在古诗文辅读活动化、生活化和项目化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先后提出“读在课堂”“指向表达”“融入生活”“四文融合”等教学模式和建议,提出教考一致,“调查”与“考查”并举等评价机制;既关注古诗文“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也关注古诗文“古为今用”的语用价值,形成以学生为主,重点在“读”,途径在“辅”,初心在“育人”的古诗文教学主张,相关成果获扬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上挫折和失败,甚至是冷眼和嘲笑,但是只要坚持理想,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我们总会遇上隆重的庆典。※

(丁宏喜,江苏省第十六批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仪征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公开课古诗文作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