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研究

2022-05-30王加成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数学

王加成

【摘要】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引导作用.一个好的导入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全面提升课堂中教与学的效果.由此能够看出,对课堂导入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主,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展开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类比复习

高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并且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乏味无趣,抽象难懂.若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一味地灌输到头脑中,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会阻碍数学素养的建立.而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经过有效处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以此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课堂导入是处理数学知识的第一环节,虽然在教学设计中占据小部分,但这一环节却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对此,教师应注重课堂导入环节,并以实际学情与具体内容为依据,优化导入方法,确保教与学的活动稳步进行.

1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1 导入内容形式化

在导入环节,部分教师仅仅为了引出新课内容,使导入内容呈现形式化的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导入内容一带而过,直接进入新环节,这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有效过渡,与此同时,还不利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数学课堂中,导入内容缺乏新意,教师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未将导入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这样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新知识,也无法真正发挥导入的实际作用,从而导致新课教学活动的低效、无效.

1.2 导入内容选取不当

在实际導入时,部分教师往往忽视导入内容与新课内容的关联性,甚至导入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脱离,此外,部分教师在选取导入内容时往往忽视对学情的分析,其中,既没有对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课堂中学生的认知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也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新知探究时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导致导入的内容难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起到相应的作用,最终课堂中教与学未能有机结合,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1.3 导入方法单一化

在大多数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为复习导入法,这种方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新的知识,这种导入方法能够直接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但长此以往,仅仅运用这种单一化的导入方法,相对应的导入内容缺乏一定的新颖性,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自主性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甚至会出现厌学的认知障碍.

1.4 导入内容缺乏启发

在数学课堂中,有些导入内容不具有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仅仅将问题呈现出来,紧接着讲授新知识,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导入失去了实质性作用.甚至有些导入问题的难度过大,难以让学生进行已知与未知的链接,直接呈现出“学生一直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此同时,缺乏启发性的导入内容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发,最终导致他们对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2.1 借助点题导入法,引发学习动机

点题导入,即直接导入,指的是教师借助知识的逻辑特征,以直接的方式点明主题.借助点题导入法时,需要教师找到学生的认知需求,结合知识点的逻辑性,利用开门见山的话术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意识,进而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例如 以“对数概念”为例,由于“对数”这一词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数学名词,而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的概念,但对对数的概念还不熟悉,并且对于新概念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对此,教师采用点题导入法,直接引出学习对数的好处,如对数能够将计算量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这样一来,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对数的有益之处,并引发他们学习对数的强烈动机,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数概念的学习中,便能使后续的教学更加高效.由此可见,借助点题导入的方式,不仅能迅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利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这堂课的背景,让学生迅速集中到有关对数概念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2.2 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主要倡导学生的情感参与,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本身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则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必然提高.对此,在导入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运用情境导入法,将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结,这样既能赋予数学课堂实际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 在“任意角”教学中,首先,教师了解到学生知道的生活实例,以此为依据,展示学生熟悉的跳水、体操比赛与齿轮转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现象,并使他们初步感悟到仅仅认识0°到360°的角是远远不够的,以此产生认知层面的冲突,体会到角推广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再如,在学生认识指数的概念时,由于指数概念较为抽象,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在折纸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纸张的厚度越来越厚,这时,教师提出 “如果能够对折42次,厚度便会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若想要探究其中的原理,便能促使学习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利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沿着所提的情境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步步深入到问题本质的思考中,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此外,从情境中,减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恐惧心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唤醒了他们的行为活力,从而直接推动新知的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2.3 运用复习导入法,构建知识结构

复习导入,即温故知新,主要渗透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其带入到新课中,唤醒学生对新知的思考.通过借助复习导入法能够将新旧知识建立链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不熟悉感,使所学新内容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此外,通过复习导入法也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内化新知识.与此同时,构建知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维认知,进而使他们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例如 以“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由于前期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相关知识,所以在导入时,教师请学生回忆从哪些方面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这一问题唤醒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在他们想到“从图象上观察它的定义域、单调性、值域、特殊点来说明函数的性质”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对数函数的性质.再以“基本不等式”为例,由于学生已经能够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得到一些重要不等式,因此,教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不等式,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尝试运用 a、 b分别代表a与b,以此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并建立两个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初步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由此可见,运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能够为新旧知识搭建桥梁,强化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此同时,还能以旧知引出新知,从而使学生把握新概念,内化新原理,感悟新知识.

2.4 运用类比导入法,锻炼抽象思维

类比导入法主要依靠于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也体现了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是明确模块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此外,教師在运用类比导入法后,也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维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类比原有的思考问题方式与数学原理,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与定义.此外,类比导入的方式也能将复杂问题变得更加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知,并全面提升数学认知水平.

例如 以“双曲线”教学为例,几何部分知识的性质虽然具有异同,但在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却具有相似性,对此,教师采用类比导入的方法,导入圆的方程与椭圆的定义,通过类比,学生能够得到双曲线的定义.再以“等比数列”为例,教师首先列举几个具有等差性质的数列与具有等比性质的数列,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便能够产生探究等比数列定义的想法.随后,学生能够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初步总结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由此可见,数学学科中的很多定义都是学生在对旧知识的类比过程中所得到的.通过简单的类比,既能从某一几何体的性质中总结其他几何体的性质,把握其定义,还能从类比推理的过程中感悟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以及相通点,此外,通过类比导入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更加明确学习模块,使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变得更加简单.

2.5 运用故事导入法,营造学习氛围

一堂完整的数学课,若仅仅以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例题为主,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也无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师可运用故事导入法,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与教材内容相紧密的故事,这样既能为学生枯燥的学习活动增加一点趣味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将课堂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后续新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 在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提供故事背景,即:古代有一位象棋大师恳求国王在国际象棋棋盘中放玉米,第一个格放1粒,第二个格放2粒,第三个格子放4粒,后面每个格都是前面的2倍,直到放满64个格.但在放的过程中,其他大臣说玉米粒不够了.听到这里,学生出现费解的表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故事中的问题为导向,思考“棋盘中到底要放多少粒玉米”这一问题.在学生列出等比数列后,则能够逐步算出需要多少玉米粒,于是,在后续学习推导公式时,他们的注意力则更加集中.由此能够看出,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学生知道了所需的玉米粒数量如此之大,与此同时,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后续推导公式的学习中,便能更加体现他们的参与感,也使得他们产生想要得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欲望,这样相比较直接告诉学生求和公式的方法更加简单、更加轻松,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还是一堂课的展开,都是从导入开始的,课堂导入在一堂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与情感基础.对此,教师应注重课堂的导入环节,同时,遵循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以及认知需求优化导入方法.通过点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复习导入法以及类比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数学思维,调动他们的行为意识,还能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使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架构,拓展学生思考新知识的维度,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J].信息周刊,2019(26):0210.

[2]牛莉.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课堂导入法浅谈[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5):45.

[3]周鹏.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与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1):35-45.

[4]唐君.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1(22).

[5]侯秋燕.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高中数学
谈英语课堂无痕导入的策略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