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六大解放”,让学习在语文课上真发生

2022-05-30余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六大解放西门豹关心

余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这种观念,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其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现实需要不谋而合,可以作为我们转变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法。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以问促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习得质疑方法,并通过阅读、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提问,会有不同意义。例如,笔者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未上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用心读一读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等方面提出自己不理解或你觉得能与小伙伴讨论的问题。”课前质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不受他人干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同时,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出自己觉得能与小伙伴讨论的问题。这个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深入思考,从而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课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例如笔者执教《西门豹治邺》一课,当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门豹作为邺城的地方官,全文写他治邺的方式就只有一句话,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他带领百姓挖沟渠,把漳河水引到农田,灌溉庄稼。你觉得作者取题为“西门豹治邺”合适吗?如果你觉得合适,理由是什么?学生思维的一扇窗被打开,他们开始质疑课题,有的认为取题为“西门豹治水”更合适,有的认为课文花大笔墨写西门豹在河神娶亲这天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取题为“西门豹治愚”也可以。“那课题为什么叫‘西门豹治邺呢?”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更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从中寻找答案。这时,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同学们不要小看了一座县城,要想把它管理好,水要治,农田要治。治水、管理农田都得靠谁?”教师适时导入问题,能牵出之后学生的许多问题——“治水、管理农田都得靠人。西门豹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把骗取百姓钱财的巫婆和官绅抓起来,而要等到给河神娶亲的这一天才惩治呢?”“西门豹是父母官,百姓还不听他的吗?”当学生充分提问后,教师应有的放矢,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座县城的管理,治水也好,管理农田也罢,都需要人来执行。所以,西门豹治水不易,治人更难,只有治好了民,才能治好水,治好城”。学生能想到这一步,他的头脑一定是解放的,因为他不仅敢想,更能深入想。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可以请学生说说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环节安排,既是提醒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回顾,也是对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学生能够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判断时,他们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以说导学

解放学生的大脑后,更要解放学生的嘴巴。教师应创设开放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说,训练学生说。

当学生发现问题后,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开始,学生可能因紧张,说出的话语不完整,表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适时铺设台阶,让学生先与同桌交流或在四人小组内发言,这样会减轻学生的发言压力,也能锻炼学生说话的勇气,提升说话的能力。当学生第一次大方、自然地表达观点时,教师由衷的肯定和赞扬会为他下一次的展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合理表达。学生从一开始用词语、短语表达到后来能用一段话准确地发表看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关键词句支撑观点,更要教会学生适时用上连词把观点表达连贯。之后,教师针对学生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技巧、观点的提炼等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这是学生对语言的再一次认识、理解和加工,远比教师“你真棒!说得真好!”这类评价有效得多。最后,有意识训练学生有条理说话,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仍以笔者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第一层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试着掌握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第二层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小故事的内容;第三层次,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并想想王戎与“诸儿”的表现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异,试着说出来。三个层次的训练,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让他们学会学习,习得方法。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巧写提效

“双减”背景下,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堂留几分钟给学生动笔练习,更多留到课后的做法显然有悖“双减”初衷,语文教学“写”的训练要落实到课堂上。閱读课,在学生大胆质疑,侃侃而谈之后,要给学生沉淀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写的训练尤为重要。从默写词语、摘抄精彩段落,到给课文批注、仿写句段等,都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梳理,对习得方法的再运用,对综合能力的再提升。习作课,让学生从动口到动笔,当堂练习的效果要远好于课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反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取长补短。课堂巧写,充分发挥了作业诊断、学情分析、巩固等功能,更是落实“双减”政策,解放学生双手,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法门。

四、解放空间、时间,以行培能

“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课堂显然不能局限于一间教室,一节课40分钟。既立足常规课堂,又要解放空间、时间,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创建“关心”课堂,在各种行动中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活力,有温度。

1.创建“关心”课堂,让学生懂得阅读“大地上的事”。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阅读语文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阅读生活这本“大书”,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读大地的“全文本”,立体的“全文本”。笔者不断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并与多学科关联,创建“关心”课堂,开展的“阳光下的七彩泡”“风筝里的童年”“识蚕养蚕”等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为学生开启阅读大地文本的一扇扇窗,希望他们回到文本的源头,明白生活即语文的真谛。

2.调动真性情,教会“关心”方法,真正赋予学生权利。语文课程要赋权给学生,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的新闻,启动相应的生命表达。2020年春季,因受疫情影响,各地中小学校延期入学。笔者设计并开展了“特殊的春日,不一样的收获”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直面疫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关心参与。从新闻评论话题的选择到采访的策划,从写稿到修改,从投稿到评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学生呈现的实践作业包含了他们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投注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关心。创建“关心”课堂,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真性情,真正关心学生的权利,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温度,有生命。

3.重组“地域语文”,让“关心”与地域文化巧结合。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结合,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另一个“关心点”。让地域文化与语文生活有机融合,走出去体验是“关心”课堂的第一步,于是—— 新安江畔,我们寻春探秋;黎阳印象,我们轻踏青石板,听它诉说“唐宋之黎阳”的厚重历史和悠久文化;屯溪老街,红领巾讲解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了体验,将思考付诸笔端,学生习作成为“关心” 课堂的点睛之笔。解放空间与时间,借助地域文化,引领学生关心乡土,关心生活中的语文,学生也在各种行动的大舞台上,激发了潜能,施展了才华,锻炼了能力,获得了自信。

教师唯有践行“六大解放”思想,勇放手,真减负,学习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发生。※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六大解放西门豹关心
西门豹开引漳十二渠
四上《26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罢官的故事
开心与关心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解放天性 快乐游戏
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游戏研究
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幼儿家庭教育研究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