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成长:儿童习作素养培育的原动力
2022-05-30陈芳
习作素养是指在具体的、复杂的情境之下,写作者能够组织和运用语言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性品质。透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具备良好习作素养的儿童,大都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品格。因此,习作教育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在于它能塑造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人。
一、呵护主动性,激活习作素养培育原动力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文如此深情描述。那么,如何呵护儿童的主动性,培育习作素养呢?
1.保护好奇心,习作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儿童习作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有写的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习作的兴趣、内容和技巧。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重视教学生学会审题,打开习作思路,思考写作内容,然后再围绕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对于学生的写的动机,教师则不太关注。然而,写作是是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愿望。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内在写出来的时候,他就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己。因而,要提升儿童的习作水平,教师首先要关注他的写作动机,从他的好奇心入手。
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 大树有没有心跳?向日葵晚上是怎么转回东边的?我如何才能长高?我怎样能让妈妈答应我养条小狗呢?因此,教师在与儿童交流时,不妨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可以与我分享你的想法吗?”当儿童被倾听时,他会更乐意去分享,去表达。此时,教师引导儿童将自己的好奇写下来,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就可能写出一篇佳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就会被激活。
2.鼓励触摸,习作素养培育的“接口”。婴儿看到毛茸茸的小鸡,第一个动作是伸手;看到游动的小鱼,第一个动作是伸手;看到软软的小红皮球,第一个动作还是伸手。动手触摸,直观感受,这是儿童的特征。当被成人劝说后,儿童变为先小心翼翼地看,再思考是否动手触摸。我们要打破这种成人对儿童本真的束缚,鼓励儿童去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这种体验会与儿童以往的感悟产生关联,并丰富儿童头脑中的表象,从而帮助他将习得的词语、文字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
鼓励儿童直接“触摸”,一方面是指鼓励儿童与自然生活接触,比如奔跑着放一次风筝——从掌握风向,到逆风奔跑,从起跑时快跑,到风筝爬升时轻轻抖动手中的风筝线。只有拉着线轴一起奔跑时,儿童才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放飞风筝的快乐。另一方面,则指鼓励儿童自主阅读,小说概要等会折损文字的魅力,不能代替阅读,习作素养的培育基于儿童亲身的感受。
3.支持探究,习作素养培育的“触手”。儿童有好奇心、求知欲,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并且容易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儿童即使在参观了动物园、植物园之后仍然觉得没有东西写。其实,并非是没得写,而是对要写的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探索,印象模糊,写不出来,写不清晰。
从三年级开始的“写日记”,鼓励儿童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 “一颗松动的乳牙”变成了“连续剧”:从“发现有些摇晃”到隔天“总想把它摇下来,就是不掉”,再到某天清晨“咬个烧卖,小牙居然被拉掉下来”,后来“没有门牙,说话漏风出了笑话”,再到“这牙究竟有哪些学问”。我们对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要给予更多关注,让儿童持续地探究,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写“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再到实验结果,鼓励儿童去探究。甚至实验中的失误、错误,教师也要引导他们思考。因为失误可能是小插曲,错误可能是独特资源,它们可能会让习作变得更不一样。
4.给予自由,习作素养培育的风向标。法国小说家加缪曾经说过:“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中说:“写作让我的生活变成一个更明亮、更愉快的所在。”将自己的发现、感悟和思考变为文字,这是一种快乐而又自由的表达过程。
如何给予儿童自由,支持儿童成长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此他特别强调“六大解放”思想,包括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儿童,让儿童自主发展。换言之,儿童只有在身心自由时才能培育出创造力,才能写出有灵性、有意趣的文章。
二、主动性成长:打开自我,走向真我表达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第一学段目标关于“表达与交流”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的习作是从“写话”起步,而且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先生强调:“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习作要让儿童打开自我,走向真我,表达需要,从而促进儿童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
1.“真言语”。叶圣陶先生说过:“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又必须说得明白,写得明白。如果说虚假的话,写违心之论,那是不道德。如果说些不明不白的话,词不达意,人家没法领会你的意思,说就等于没有说,写也是白写。”从叶圣陶先生的指导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作文必须老实,要写明白,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做老老实实的人,过明明白白的生活。
在“想(不想)长大”习作中,我们透过儿童真挚淳朴的表达,看到他们对成长的思考,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例如,想长大的理由:“成为大人才能拥有的‘自由——看电视、玩电脑……长大可以和朋友出去玩,可以上班挣钱。”“周一上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化着淡妆的朱老师,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化妆呢?”“我成为大人了,梦想也就会实现,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一名为孩子们创作童话、小說的作家,我写的书会被读者阅读,这是我最希望的。”
再如,不想长大的理由—— “童年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发生,而在大人的世界里,他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一点意思都没有。”“长大后,小朋友的游戏不能玩了,有趣的故事书不能看了,爸爸妈妈背不动我了,小朋友们犯的错都成我的了。”“因为不想亲人渐渐老去。”
“真言语”是在需要和愿望的激发下,儿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儿童习作言语不要刻意追求辞藻,自然清新是真实,朴实无华是真实,细腻优美也是真实,否则会导致孩子担心说不好而选择不说,或因文害意。“真言语”能激发儿童的生命潜能和言语冲动,让儿童在习作中感受到倾诉的快乐与幸福,完成对生命和人生的自我体认。
2.“真性情”。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虽然我们都很难达到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攀登。每个儿童都会与世界对话,而习作是一种重要的对话方式。作为言语的主体,儿童先要“修己”而后才能“推己及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指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叶圣陶先生又在《作文论》中提出“求诚”的主张,他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在培育习作素养过程中,要让儿童保持心灵的自由,要写真实的言语,抒发真切的情感,做真性情的人。习作不是为了揣摩出题人意图,不是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喜好,也不是为了成绩而说假话和空话。
在六年级上册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中,一个班级45个孩子,各有各的角度:集邮、街舞、阅读、写作、打羽毛球、骑行、踢足球、骑马、下棋、骑车、体能训练、美食、养宠物、钓鱼、蚂蚁、养猫、旅行、音乐、看电影、做手账、清晨的阳光、微笑、乐观、诚实、自律、仪式感、乐于助人、回眸、双减、科技、小创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情、兴趣爱好、生活感悟。
3.“真童年”。儿童的主动性成长是基于童年视角的,是守护童年、发现童年、珍视童年价值的创造性成长。“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冰心先生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如此深情地写道。童年令人珍视的正是那段易逝的时光里的无忧无虑,令人忍不住产生将它记录下来的冲动。比如,作家周国平先生在《侯家路》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上小学时,我就自发地写日记了,所记的都是一些琐屑的事情,诸如父亲带我到谁家做客、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之类。在这种孩子气的日记中隐藏着一切写作的基本动机,就是要用文字留住生活中的快乐,留住岁月,不让他们消逝得无影无踪。”
童年的美好、童年的印象、童年的习惯都会深深地影响儿童的人格和气质,而习作素养的培育,正是教会儿童用文字去留住生活的快樂,从而走向生命的完整与丰盈。
在习作素养培育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善待儿童稚拙的表达,欣赏儿童思维的跳跃,呵护儿童的自由与本真。
儿童主动性成长是儿童“在场”,是儿童秉持好奇心,大胆触摸,乐于探究,内心自由的“在场”。儿童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以童言童语书写“真性情”的文章,用真挚的情感、真切的言语记录真实的童年。喜欢倾诉,愿意主动地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儿童生命的意义在自觉书写中得以淬炼和提升。※
(陈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