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文教学 传承“红色基因”

2022-05-30罗海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张思德红色基因文本

罗海云

一、“深文浅教”间彰显“红色”精神

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但其所诠释的内容,如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困境的无畏拼搏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教学《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笔者本着“深文浅教”这一原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课程的视角,选择重构、整合文本,激活学生脑中的生活表象,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文本细读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以课外资料的补充作为撬动与作者、文本交流的支点。

1.借助资料,激发欲望。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进而感知演讲词的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三个特点;接着,引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交流和讨论。

3.联系已学,表达运用。结合《十里长送总理》,说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

资料融入,将文本架构于作者的文化视野中,文本由“薄”变“厚”再变“薄”。笔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既兼容文本的密度、深度、广度,又积极主动开发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鱼”和“熊掌”兼得。

二、文本勾连处统摄“红色”精魂

1.溯源生活,体味思想内生。文本教学应立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基于这种认识,文本就有了情感温度,学生才能认同文本所呈现的红色精神。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你们曾经在什么地方看到或者听到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出示照片)一进中南海正门,迎面的影壁上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生前胸前总爱佩戴一个徽章,上书“为人民服务”;每当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仪式时,受阅部队的士兵在回答首长问候时,都会齐声高喊“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个根本宗旨的提出,源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诞生的呢?

针对“为人民服务”在学生印象中只是作为口号的抽象存在这一学情,笔者特意将其历史语境、价值皈依置于辽阔的历史背景:“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积淀下来的是纯粹而又高尚的民族精神,那是文化自信的根脉。“为人民服务”勾连起新时期那浓浓的人情味和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

2.扎根时代,捕捉丰富情味。我们还需要对革命精神进行符合时代的重新建构。笔者这样来品读“生死观”——

师:默读第2自然段,毛泽东是用了哪些方法把“生死观”讲清楚的?勾画或者批注。

生:运用了引用古文的方法,告诉我们死的不同意义。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人总是要死的,但是死的意义不一样,有的比泰山更重,有的比鸿毛更轻。

师:还有哪些名言也谈到过死的意义?

(生举例,略)

师:为什么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而不用其他人的呢?

生: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死的意义,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生:把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相比较,来说明死的不同价值。

师:让我们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强烈的生死观。(出示对比文本)

当文本外在的言语形式与内在的思想情感完美结合时,便以最感性的姿态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

师:让我们走进张思德短暂却伟大的一生。(播放影片)张思德参加大合唱比赛时,一丝不苟;邻居家养的猪跑了,他去帮忙追回来,古道热肠;村子里有位聋哑老人,張思德经常去看望他,关心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样一个爱笑的、朴实的战士,在烧窑的过程中,为救战友而牺牲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可亲可爱的好战士——张思德!铭记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丰富可感的细节增强了文本的信息密度、情感温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氛围:张思德普通而又伟大,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如此短暂而又绵长……文章诉说的是70多年前奉献生命的英雄,褒扬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呈现的何尝不是时代的丰碑,传递的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声音!

3.敞亮思维,内化言语智慧。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从而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内化言语智慧,与红色经典的思想文化成果接轨。

师:我们来理一理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可以用上“先讲了……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顺序来说。

生:作者先讲了死的意义不同,然后引用司马迁的话,阐述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接着讲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替那些剥削人民的坏人去死就轻于鸿毛,最后举张思德的例子佐证观点。

师:这样的写作思路,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作者围绕中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师:作者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先引用名言,再用对比,最后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同学们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谈谈自己对于理想的看法。可以选择一种方法,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提示:

(1)提出自己对理想的观点。例如,理想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

(2)引用名言警句。(出示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供学生参考)

(3)对比展示“理想观”。

(4)列举名人为理想奋斗走向成功的事例。

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找寻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点,让学生能对文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学会“议论”。通过小练笔,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内在的“智慧之理”和外在的“缜密之言”框架体系,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习得能力的基础之上,从而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红色经典文化”的内涵之美,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激荡起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

三、文本凝望,重塑“红色”神韵

1.从宏观到微观,细腻捕捉人物的情丝万缕。《为人民服务》中,有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的内容很少,这样的介绍无论是历史间隔还是心理距离,对学生来讲都是巨大的。挖掘人物趣闻、英雄小事、战争传奇等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故事往往会使学生有意外收获。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细节将学生引向人物的微观世界,使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不再枯燥乏味。伟人的家国情怀、英烈的勇敢无畏,因为有了丰满的材料而更加令人深信不疑。

2.从传统到“互联网+”,共享传递资料的自由开放。一是制作电子书。教师介绍人物或者事件的时候,可从文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重新编辑,配上相关图片,制作成便于学生阅读理解的电子书。这样的电子书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解答课文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二是制作视频。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视频,为学生解决课文阅读中的疑问提供参考与帮助。

3.从独立到融合,巧妙汲取百家之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故事会、革命传统教育手抄报等活动,并与教材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和“学习园地”板块融合。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同时,追随革命者的足迹,感受革命者的情怀,自觉接受革命传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张思德红色基因文本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张思德尝毒草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