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辨中层层深入

2022-05-30张文燕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事例自然段成语

张文燕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两小儿辩日》。

2.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自己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观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提出观点的说理性文章。

3.出示课题,提醒学生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两小儿辩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两个孩子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教师以此导入新课,在回顾前文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一举两得。

板块二:方法引路,理清结构

1.阅读这样的文章,除了要像《两小儿辩日》一样明确他们的观点之外,还需要抓住什么呢?

2.出示单元导语提示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3.如何用事例证明观点?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这篇说理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从哪里找到的?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第1、第2和第6自然段。

5.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理性文章,一般都会在开头提出观点,在结尾再次总结观点。所以,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找寻文章想要表明的观点。

6.出示作者观点中的三个成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通过预习,你能理解它们的意思吗?学生交流对三个成语的理解,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7.这三段内容都向我们说明了观点,那么找到真理,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聚焦这三段话,再读一读,找一找。

8.指名学生说,相机板书:看到现象、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由此可见,要想找到真理,我们首先要看到现象,接着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后找到真理。

9.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真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找到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文章还列举了具体的事例,是哪几个自然段呢?(第3~5自然段)

10.总结:说理文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的——提出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方法,让学生初读后找出作者的观点,在理解关键成语的意思后,理清找到真理的步骤,最后找到证明观点的事例。这样的梳理,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初学说理文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说理文的结构特点,为以后学习说理文打开了一扇窗。

板块三:梳理事例,思辨阅读

(一)在思辨中理清叙述顺序

1.(出示表格,只显示“人物”一栏)结合预习,你能填一填第一列吗?(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

2.这三个事例在阐述过程中都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5自然段,联系刚刚我们整理的板书,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相机填入:发现现象、不断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阅读比较,联系观点,我们理清了这三个事例的阐述顺序。这三个事例正是按照真理诞生的过程来有序介绍的。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三个事例进行阅读、比较、整合,运用表格提取的方式整理文本关键信息,并尝试填写表头,弄清三个事例的阐述顺序与观点的阐述一致。由此,学生初步感受事例是如何证明观点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思辨性阅读能力。

(二)在思辨中了解事例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根据表格的提示,画出有关的语句。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事例,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然后小组进行汇报。

3.通过刚才的表格填写,我们发现事例的介绍顺序与观点中阐述的发现真理的过程一致。正是用这样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观点才更有说服力。

4.结合这三个事例,再来聚焦观点中的三个成语,你对这三个成语又有怎样的理解?联系文中具体的事例来说一说。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可见,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观点来进行介绍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填写表格中了解三个事例的具体内容,简洁、清楚地写出了科学家证明的过程。再次结合事例理解观点中的三个成语,让学生更深人地感受事例是如何证明观点的,在思辨性阅读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在思辨中关注材料编排

1.三个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观点,那这三个事例之间是如何過渡的?

2.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

3.理解“无独有偶”。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了解“独”指的是波义耳的事例,而“偶”指的是与之相似的魏格纳的事例——魏格纳和波义耳两个事例很相似。当然,还有更有趣的事例——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事例之间的过渡,不仅巧妙自然,还写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

4.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写,还都是外国人的事例,那么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不可以把这三个事例随意排序呢?把事例和观点关联着读一读,想一想。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是的,这三个事例正是按照观点中提出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顺序编排的,事例编排的顺序与观点呼应,更好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6.创设情境,配合朗读。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随着科学发展史的进程,再次重温这三个事例: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科学的探索,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不断发现,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的过程。

就如酸碱盐的概念人们早已知道,但并没有人做出系统的研究。直到17世纪,在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波义耳——指名学生接着读第3自然段。

无独有偶,到了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是圆的”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没有人意识到大陆间的联系。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医院的偶然经历让他产生灵感——指名读第4自然段。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科学的脚步也不断跨越。更有趣的是,到了20世纪中期——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事例之间的过渡句,了解这样编排的原因。最后,创设情境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事例是如何证明观点的。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层层深入,一步步真切感受事例如何证明观点,一步步体会说理文说明观点的方法。

板块四:解决质疑,深化中心

1.是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我们许多同学预习完课文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7自然段。

3.借助第7自然段,回想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说说自己对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理解。

4.学生汇报。

5.教师引读: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6.下节课,我们就抓住“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这两个词语,再读这三个事例,进一步探究事例是如何说明观点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自主质疑与课后练习进行整合,让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感悟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观点的含义,深化主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事例自然段成语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秋天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拼成语
美丽的秋天
猜成语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