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融合教学 提升审美素养
2022-05-30万蓉平
万蓉平
融合,即通过一个载体,将不同的要素相互关联,使其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共同体。据笔者调查,当下的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古诗词。学生和诗词之间,如同隔着一层云雾,每天的诵读课,学生摇头晃脑,虽然朗朗上口,却只知其意,远不能体会古诗词之美。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古诗词与学生生活融合,才能将诗词美与学生的自我认知联结,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自我审美素养的提升,培育属于中国少年的精神气质。
一、古诗词与自我的融合,激发对美的探求
1.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相融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借助真实具体的事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魅力,促其生发内在情感,激发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不少学生喜欢追星,花费大量时间为偶像建立手账本。笔者顺势给他们讲了古人“追星”的故事:葛清崇拜白居易,竟然将白居易三十多首诗词刻遍身体,全身就像一块流动的诗板,这也是“白舍人行诗图”的由来。这种行为虽不可取,却令人真切地感受到“白诗”的魅力之大。“旗亭画壁”的故事、葛清文身的痴举,能让年少的学生意识到诗词的风流婉转、万古飘香。
学生也很喜欢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结合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引出他们创作或与他们相关的古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学生在钦佩英雄的同时,自然生发出探求古诗词内涵的兴趣。
2.与学生的审美情感融合。以音乐为支架,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诗词中的情味,还能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将个体的情感融合在诗词意境中,在轻松自如、饶有兴味中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律之美。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笔者播放音乐《烟花三月》,然后询问学生想起一首什么诗。学生会立即将词曲、画面与诗句建立联系。学生通过音乐和歌词,体悟到音乐的情感与古诗内在情感的相通:原来,一次送别可能会孕育出一首诗或一首歌。这也正是诗意生活的根本性源泉。很多诗词都有化用或者直接谱曲的音乐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水调歌头》、李商隐的《春雨》等,都有以古诗为背景的现代歌曲。将这些音乐引入课堂,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中与诗词发生审美性联结,完成个体与经典诗词的审美融合,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
诗词与绘画具有相似的对意境和气韵的追求。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还原古诗的画面和意境。统编教材中的诗词插图精美雅致,古风古韵。课堂上,笔者利用动画模拟技术,将李白笔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描述的浣衣女劳作的过程演绎出来;或向学生展示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声势;也可以依诗绘图,根据诗词呈现的画面,为每一句诗配上一幅图,从而唤醒学生脑海中的想象,把学生带入诗歌营造的美好情境,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具象化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意境、意蕴,与诗词蕴含的情感或道理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这是一个主动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美育过程。
二、古诗词与自然的融合,增进美的理解
1.开展游学活动。笔者带着学生在春游时吟诵《咏柳》《春日》,在雪花飞扬中吟诵《沁园春·雪》《江雪》,在萧瑟秋日体会《山居秋暝》《登高》……教師指导学生以审美姿态融身自然,沉浸自然,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进而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体会山水诗歌的文化魅力。
2.体悟自然山水风景与人的联系。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高楼意象进行理解:你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吗?登上高楼,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出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能引发人的不同情绪: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情调,或离愁别思、思古怀今的幽情。
三、古诗词与社会的融合,引导美的创造
1.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诗篇深植爱国心,长歌浩叹赤子情。” 教学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两首诗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南宋和北宋的地图,让学生从版图的缩减中感受国土沦陷带给陆游的“悲”:“悲”像岳飞那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将领,“悲”朝廷不顾百姓安危终日花天酒地,“悲”自己一生都未见到祖国统一。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当学生看到唐朝地图中边塞的位置,了解将士们分别来自遥远的广东、河南、河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路途的遥远,朗诵的节奏立即发生变化——“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出一种万里之遥的沧凉。
诗亦可言志。笔者在教学《墨梅》《石灰吟》等咏物诗时,让学生辨析体会:为什么诗人要赞美梅花、石灰?你能说出当代具有墨梅、石灰风骨的人吗?学生在讨论交流、反复吟诵中,潜移默化地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精神品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从而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下传统美德的种子。
2.与社会交往相融合。孔子认为诗歌具有交际功用,他认为诗“可以群”。与人交往,说一些欣赏、赞美、鼓励的话,有利于双方的顺畅沟通。笔者向学生出示李白的《赠孟浩然》,并告诉学生,这是李白向孟浩然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情的诗篇,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蔑视权贵、诗名远播的李白,在志同道合的兄长面前,却无比谦恭。诗中有一种真诚、感恩、朴素的深情厚谊。李白用28个字,具体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成就了对孟浩然的赞美,也成就了李白人格的伟大。
教师乘机问同学:如果想赞美妈妈,你会怎么说?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一改以往表面浮夸的陈词滥调,而是想到了妈妈的内在与神韵之美。有的想到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的想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牡丹真国色”,还有的想到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朋友交往中的送别诗古来有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不直接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要借景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联系生活,回答非常精彩:有的说是为了不让孟浩然难过,不影响他的心情;有的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今人传承古人,不仅传承了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式的含蓄,同时也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家国情怀。
3.与学生生活相融合。笔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化用古诗词:在作文中引用古诗,让文章有高雅古典的美;像白居易那样邀约同学,让每一个日子充满诗意和情趣;就诗词中描绘的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属于中国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这些诗词教学融合策略不但将学生的表达引向恰当、朴实与深刻,也将其审美引向更高更深处,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