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课 莫冷漠
2022-05-30李幂
李幂
一
写好字,是读书人的“面子”,也是“里子”。字写得好看,自己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他人赏心悦目,对书写者心生敬佩。写字,是个价值连城的过程,可写掉急躁,写掉慌张,写掉杂念;写出从容,写出规矩,写出生命的律动。一笔好字,如同怀瑾握瑜。
据我所知,当今中小学写字课教学大体呈两种状态:一是当作兴趣课或特色教育课;二是干脆不管,搁置一旁。
2021年,《全国新高考作文Ⅱ卷》的作文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作,而材料则是一组书法笔画写法的图片。
“藏锋起笔,藏而不露”,寓意为人处世谦虚谨慎,不可趾高气扬;捺头“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寓意为人处世走正行中,力避旁门左道;捺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寓意为人处世,关键处必须三思而行,蓄势发力;描红写“人”字,是材料寓意的聚焦—— 如何做人。
这算不算考?毋庸置疑。既考写字的“面子”,也考写字的“里子”。这个里子就是“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所给图片中撇捺的笔法及其寓意,便是这“审美价值”之所在。
什么叫素质?素质是知识内化形成的能力。这篇高考作文的完成就靠考生平时积累的素质。单就完成本文写作的能力而言,必备书法运笔书写的相关知识;必备相关性、相似性联想等逻辑思维知识;必备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实践知识;必备中等以上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知识;也关联着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等。
不错,事物确有其本来(自然)品质;人的精神系统与感觉器官确有其天生(遗传)特点。但凭借本来的、天生的品质与特点,能完成这样的写作吗?显然不能。还需要考生品德、智力、审美等方面系统性表现能力。
什么叫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即各种知识的内化过程。仅以前述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所具备的能力而言,其内化过程为:首先,各方面知识的摄入、理解,形成学生个体认知底色;其次,立足个体认知底色,展开相似相关性联想思维,获得高于认知底色的新认知(即“寓意”);最后,调动、整合大脑中原有的语文或超出语文的知识储备,围绕如何做人的主题形成文章。细细体悟这内化过程,在脑海里是不是像有一位厨师,正操着锅碗瓢勺,蒸煮烤煸,为一席色香味形俱佳的盛宴精心烹饪?这就是我心中的素质教育。
若非得给素质教育界定不可,即在教师主导下,根据学生先天特质,用规定性知识创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以便将知识内化,激活潜能,使他们具备足够多的参与社会、改造社会以及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核心素质的支撑。
教师主导。人的一生,大体都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三种教育各有其主导。学校教育的主导在学校及其教师。教师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懂得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他们理解素质是个人先天身心特质+后天习得品质的总和;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技术……总之,教师的职能无可代替。
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是相对一般素质而言的,它是能够支撑起独立人格的素质。这种素质有学者将它喻为“合金”。既是合金,必由多种元素构成,而必以含量最高的一种为核心—— 即核心中的核心。人体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人格中含量最高的是“德”。——“道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旅途中的光源。”(苏霍姆林斯基语)不过,适用于一切时代的“德”是没有的。步入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是当代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构成,“德”便是核心素质中的核心。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核心素质的专属课程,即专为培养学生核心素质所创建。学校课程,带有很强的规定性。那么问题就来了,是用所有课程,还是用哪一个特定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呢?这需要我们去创建。创建,要秉持三大原则—— 知识的规定性、素质的核心性与操作的可行性。知识的规定性,即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范围内;素质的核心性,特指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操作的可行性,即文化密集度高,民族根基牢,有一定的普及性。
二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里子”,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素质。
书法中有这种核心素质吗?有。不过,不在简单机械的汉字抄写,而在“须得书意转深”(王羲之语)。即须将书法中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文化向纵深处延伸。书法有技巧,还有文化吗?有,且“点画之中皆有意”(王羲之语)。
唐人张彦远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中国揭示书道的第一人孙过庭在《书谱序》中说,书之为道,就在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中央美院教授绍大箴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知名学者蒋勋先生从美学的角度说:“墨是流动在光里的烟。”这句话我打心底里喜欢,于是递进一句:意是矍铄于烟里的光。因为书法是写意的艺术。
我十分敬重这些书法“执意”人,故而对书法中“意”的学习研究从未中断。我清晰地感觉到——只要拈起书法中笔画、笔顺、笔法、结体、款识与钤印任意一根线索,即可牵出一串串国学珍珠来,且如婴儿之于母体,其血缘分不开,扯不断。有趣的是,无意中,我还发现“仁义礼智信”五大为人处世的常规,竟藏在书法里—— 结体中有“仁”,笔画中有“义”,笔顺中有“礼”,笔法中有“智”,款识钤印中有“信”。“避让”是结体中“仁”的体现,“千里阵云”是笔画中“义”的彰显,“藏头护尾”是笔法中“智”的标志,“从左到右”是笔顺中“礼”的活化,“钤印”毋庸置疑是“信”的践行。这是不是有点“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的味道?
有人说,用书法作为当今学校素质教育的抓手,不如用《道德经》。书法有《道德经》中的易—— 难易相成;也有《道德经》中的神——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学者借用尼采的比喻说,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与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让你满载而归。其实,书法何尝不是如此?《道德经》的亲和力远不如书法。书法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处江湖之远”,可“登庙堂之高”。
学校素质教育,是否要有核心课程?一定要有。核心课程是否一定要建在书法课程之上?不一定。当今,很多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兴趣课程,并称之为特色教育。可在总结汇报素质教育时,又魔术般地成了素质教育课。这是怎么回事?是兴趣课与素质教育二者有聯系,还是本来就是一码事?二者有联系,却是两回事。—— 无论哪种课程,皆为提高学生素质的工具或媒介。从这个意义出发,固有的教语文、教数学、教书法、教绘画等说法,倒不如改为用语文教、用数学教、用书法教、用绘画教等表述。这两种说法,看似文字游戏,实则为观念使然。不是吗?教语文、教数学、教书法、教绘画等,严格地说,只有助于学生某一素养的养成与提高,但并不等于学生个人独特品质、独特人格的塑造。故而,语言学家、文学家、数学家、书法家等,还不一定具有优秀品质与人格 ;故而,国家强调提高全民素质,一定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语言学家、文学家、数学家、书法家等各种各样的“家”。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根据清华大学刘兵老师的说法,“所谓素质,就是当你把所学具体知识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用“忘记”一词,是为了强调“内化”。“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知识的内化,经过个人的心智发展、身心发展、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阶段,逐步形成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再说兴趣课中的“兴趣”,常滑出“确定性”与“规定性”疆界,有兴趣就做,无兴趣就可不做;然而,素质及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所以,我认为对书法等兴趣课、特色课须“升华”,使其走向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国爱民、民爱国的呼唤,是一项以提高学生素质直达提高全民素质的变革历程,是一场艰难变革与师德重塑的考试。——“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兴奋,有时还违反常理。”(迈克尔·富兰语)
综上所述,“写字课,莫冷漠”,不会错;“兴趣”课,“特色”课,升华为素质教育课,尝试尝试,苦中定有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