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趣有味地上好《昆虫记》
2022-05-30赵亚维
赵亚维
一、知识性—— 搜集信息重积累
法布尔作为一个昆虫爱好者,对昆虫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等做了毕生的研究,为我们留下许多翔实而准确的信息,让人们对这些小昆虫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激励学生在阅读时对这些生物信息进行筛选积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制作昆虫知识卡片。在阅读前,教师给学生发放昆虫知识信息卡,请学生整理并填写昆虫的学名、绰号、产地、居所结构、饮食、繁衍等方面的信息,措辞尽可能地生活化、趣味化。
2.设计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够直观且系统地对昆虫的生物信息做相对全面的归纳和概括。
3.设计昆虫小报。小报图文并茂,图片增加了小报展示时的吸引力,并且可以看出学生对昆虫外形和结构的掌握是否准确。切忌形式大于内容,图画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以喧宾夺主。
4.谜题收集和竞猜。学生习惯了回答问题,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命制竞猜题目并揭示答案,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展示时不局限于文字,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耳闻虫声、目睹虫图,丰富课堂的形式。
5.颁发昆虫之“最”。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在执教《昆虫记》时,曾经让学生用“最”字来说说昆虫的特点。这个环节,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昆虫知识的了解,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答案丰富而精彩:最不可思议的萤火虫、最伟大的蟹蛛、最有责任感的隧蜂、最狡猾的狼蛛、最团结的蚂蚁、最像强盗的蚂蚁、最冤枉的蝉等。由于书中此类信息相对繁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种昆虫进行集中观察。
二、科学性—— 研究实验明艰辛
《昆虫记》的诞生,离不开法布尔对昆虫与生俱来的热爱,更离不开他几十年艰辛的研究。书中到处可见作者为了破解昆虫之谜,进行的层层假设和猜想,再不断变换条件进行观察和实验,最后才谨慎地得出结论。对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我们以前进行单篇阅读指导时,采取的方法往往是让学生根据某些句子进行概括,这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但既然是科学研究,何不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呢?
1.整理实验报告。让学生整理出法布尔在研究某一昆虫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严谨探究”的过程,旨在感受法布尔探究生命世界真面目的科学精神。
2.设计实验。笔者给学生设置了如下语境:“市昆虫馆暑假的活动将安排你带领三(3)班的同学,去昆虫馆或者田野实地考察,通过实验破解关于昆虫的疑虑。请根据你的实验目的,准备实验材料,设计过程,说明你想让同学们感受到的科学精神。”学生的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目的:验证蚂蚁回家是不是靠嗅觉。
实验材料:一群蚂蚁、小石子、风油精或香水 。
实验过程:把蚂蚁来路的痕迹用扫帚扫除→ 用水冲洗蚂蚁回家的路 → 在蚂蚁回家的路上放置干扰,如风油精、香水等 → 用石子、土、树枝改变蚂蚁回家路上的地形。
得出結论:蚂蚁总是能找到回家的路,它们靠的不是嗅觉。
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丝不苟,严谨求实。
三、文学性—— 读写结合细品悟
书中的昆虫妙趣横生,富有个性和智慧,这不仅源于法布尔的细致观察,还与他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描写密切相关。
1.朗读。教师选择描写生动的段落,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昆虫的个性,读出作者的悲悯与惊叹。比如,读描写两只雄性蝎子在争抢一只雌性蝎子的段落,应该加快语速,读出紧张氛围,通过重音和停顿读出作者旁观时的淡定、鼓励与担忧;读描写作者的屋内惊现大量雄性大孔雀蝶的段落,重音和语速有助于体现场面的壮观和作者的惊喜;读描写螳螂捕食的那一段,读好拟声词能渲染紧张的气氛;读描写蝉的幼虫在树枝上摆动的部分,语气应该舒缓,读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2.仿读。在解说圣甲虫的生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模拟“动物世界”“特技表演”和“足球比赛”三种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风格。圣甲虫发现牛粪时的慌张登场,加工粪球时的高超技艺,运转粪球遭遇斜坡时的执拗与尴尬。这种通过模仿专业主播朗读的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又富有趣味,学生模仿时乐此不疲。
3.品析。对语言的赏析,是促使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常,有效的做法是让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和旁批的形式对文字进行反复细致的揣摩和分析。丁卫军老师就曾让学生对描写螳螂捕猎时的一段当堂批注,赏析语言。丁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从修辞、动作描写、先抑后扬、关联词、对比、侧面描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概括。学生说得细致,丁老师指导得也到位,并没有让语言品析流于形式。语言的分析,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少儿版《昆虫记》经过提炼的语言与名家译本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或者将学生习作中有关昆虫的描写片段与名家片段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的诗情画意。
4.写作。读写结合,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仿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法布尔观察描写昆虫的顺序、方法去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运用新颖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展现小动物的外貌和习性,赋予它们如人一般的个性。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写作形式。比如,以昆虫的口吻设计它们的个人空间——
学名:蝴蝶。
籍贯:中国。
特长:舞蹈。
爱好:打扮,逛街购物(采花蜜)。
性格:超坚强,超努力,从不放弃。
个性签名:在我还是蛹的时候,就开始了奋斗。
自我介绍:“化蛹为蝶”的故事人人皆知,可是那种痛苦,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理解的。要想在花海中飞舞,就必须经历破蛹而出的生死考验。只有经历了艰难残酷的旅程,才能尽显生命的张力。只有经历暴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诗的形式表达对某种昆虫的喜爱和情感,或是为昆虫写“年终评语”。例如,笔者的学生这样给米诺多蒂菲写评语:
“你有着肉食公牛和巨人族的名字,听起来吓人,看起来也确实咄咄逼人,那根可怕的‘三叉戟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你凶悍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人畜无害,坚贞称职的灵魂。作为丈夫,你‘取次花丛懒回顾,再娇媚的女子也敌不过你那在营造爱巢的‘巫山之云;作为父亲,你埋首奔波在储运粮食和搬运垃圾的苦与累中,忘记了天上的朝霞和星空。要说谁是昆虫界最温暖的男人,你,当之无愧!”
四、思想性—— 反省质疑促思考
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写出了昆虫世界的爱恨情仇;同样,他在研究昆虫的时候,又总是反思人类世界。一部《昆虫记》读完,我们似乎对生命、生活和人性也有了更通透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时,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多种角度去发现和体察作品的魅力所在。
1.谈启示。除了通常的阅读文本后的交流思考,教师还可以问:“如果可以,你愿意活成哪种昆虫的样子?”“用‘生命、昆虫、人类三个词说一段话,表达你对这本书的深刻理解。”
2.辩证地看待名人观点。鲁迅对《昆虫记》的评价中提到本书的两个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是凭了当时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和坏虫,却是多余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是否有道理,法布尔的这种想法又是基于何种背景而产生的。法布尔在研究昆虫时,质疑和求真是他成功的保障,那么对于法布尔和鲁迅的观点,也应该引导学生审慎地看待。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了解法布尔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之后,就此问题展开辩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