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2-05-30孙庆博王金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王昌龄诗句首诗

孙庆博 王金涛

一、猜诗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外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图猜古诗”。看谁能根据画面上提供的信息,快速猜出相对应的古诗来。(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图片)

(生背诵对应的古诗)

师:看来,大家都是“诗林”高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中的“芙蓉”。这是两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草字头”在书写时要做到两竖里收。这两个字都有“撇捺”。第一个字的“撇捺”要舒展,落地站稳。第二个字的“撇捺”要稍微收紧,不能落地。请大家在写字本上认真地写一遍。

(生写)

师: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其实指的是“荷花”。芙蓉楼(出示图片)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靠近长江。由于一千年前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诗,让这座普普通通的楼阁名声大振。直到今天,到这座楼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题目,你来猜一猜,全诗可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送。

师:的确,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与“送”相关的一些信息。有哪些信息?

生:“芙蓉楼”告诉我们送别的地点。“辛渐”告诉我们诗人送别的是谁。

师:辛渐是诗人要送别的对象。(板书:地点、对象)

【教学点评】猜,是适合儿童个性的一种游戏方式。“看图猜古诗”“看题目,你来猜一猜,全詩可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勾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学生对整首诗有了一种初步感知和预判。

二、品读诗句,感受品格

师:借助课后的拼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争取把它读得正确、通顺。

(生练读)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首诗押“u”韵。

师:押韵,让诗读起来特别好听、有韵味。当然,让诗读起来特别好听、有韵味的还有平仄的变化。在朗读时,要注意平声长,仄声短,这样读起来节奏感会很强。

(师范读,师生共读)

师:从诗句中,你可以读出哪些与“送”相关的信息呢?可以先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品一品。

生:从“寒雨连江”我知道送别时的天气状况,送别前的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

生:雨水和江水连成一片。

生:我知道送别的时间—— 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平明”就是天刚亮。

生:从“孤”字可以体会到诗人送别时候的心情—— 孤独。

师:(板书:天气、时间、心情)你知道王昌龄送别好朋友辛渐是在什么季节吗?

生:在秋冬之际。我是从“寒雨”这个词知道的。

师:一个“寒”字就告诉了我们送别的季节。读书,就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诗的后两句与“送”有关吗?

生:这两句写了诗人王昌龄在送别时对辛渐所说的话。

师:(板书:话语)细读诗句,我们竟然读出这么多与“送”有关的信息。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老师怎么问,大家就怎么读。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送别的,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

(生读诗句,分别强调“寒”“雨”和“连江”。)

师:什么时间相送,送别的时候,诗人心情怎样?

(生读诗句,分别强调“平明”和“孤”。)

师:让我们再来想象当时送别的场景。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述衷肠。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景象,一个“孤”字也写出了诗人送别时候的心情。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孤独、寂寞呢?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出示王昌龄不同阶段的仕途简介)这首诗写在诗人被贬江宁的时候。现在,你知道王昌龄为什么如此孤独了吗?

生:官场失意,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

师:虽然一贬再贬,远离家乡,可洛阳的亲朋好友没有忘记他。好友辛渐不远万里,专程从洛阳赶到江宁看望他。辛渐前来,让他孤独的心,瞬间有了一点温暖。好友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望着孤零零的楚山,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孤独。王昌龄独自在江宁,亲友们肯定都很牵挂他。如果他们得知辛渐要去看望王昌龄,会捎去哪些话语,又会带去怎样的叮嘱?

生:远在他乡,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家里一切都很好。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我们的心在一起。

生:你清廉正直的为人,我们大家都是清楚的。我们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师:为了答谢亲朋好友的关心,为了表白自己的心志,王昌龄是怎么说的呢?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这句话耐人寻味。王昌龄究竟想表达什么?

生:他要做一个像冰那样晶莹、纯洁的人,做一个像冰那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师:(板书:冰心)虽身处官场,王昌龄愿意不愿意改变自己清正的品格?请用他的诗句坚定地告诉大家——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这句肺腑之言,表明了王昌龄高洁的志向和不变的处世原则。

【教学点评】“读、品、悟”是古诗学习不可忽略的三个关键词。课堂上,教师范读是最好的引领;品,品读中教师的追问便是潜移默化的意境带入;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向。简简单单三个字,串联起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读得好,品得透,悟得深。

三、对比阅读,深化认识

师:送走辛渐之后,王昌龄又回忆起前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于是,他又写下了第二首《芙蓉楼送辛渐》,(出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前一首诗表达了他送别时孤独的心情,后一首诗抒发了他自己寂寞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前一首诗表达了他要做一个像冰一样纯净的人,而后一首诗表达了他要做一个像明月一样的人。

师:诗中有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志。同学们,将来不管我们身处顺境和逆境,都不要忘记这两颗心。

【教学点评】建立联系,对比朗读,这是深化古诗教学的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径。教学中,孙老师适时与学生一起赏析诗人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举一反三,主动建立勾连,方能厚积薄发。

总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整首诗抒发的不是友人的依依惜别、深深眷念,而是着重表述诗人纯洁、高尚的志向,有别于其他送别诗。孙老师对这一点拿捏精准,设计巧妙。

首先,妙在追问中。孙老师的步步追问,适当“穿越”,既增加了学生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入理解,也潜移默化地把“冰心”“玉壶”这些意象印刻在心中。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曾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孙老师的教学之“妙”,在不断的追问中求意象。

其次,妙在不求甚解,但求适解。如对“孤”的理解,不仅融入对诗句的理解中,还通过拓展内容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多次被贬的情况,“现在,你知道王昌龄为什么如此孤独了吗?”继而再通过引读,让学生把这种孤独感表达了出来。

再次,妙在巧拓展。孙老师的课堂中,有三次拓展。第一次是“看图猜古诗”,巧在寻找联系;第二次是“穿越历史,了解王昌龄”,巧在建立链接;第三次是“对比阅读,引发探究”,巧在形成对比。每一个环节的拓展都恰到好处,而且都有勾连,拓展就是在寻找环节之间的联系,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然,孙老师的古诗教学之“妙”还不止如此。中国的文学创作向来讲究一个“情”字。所谓“情景交融”“情动而辞发”,从王昌龄的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但从这节课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孙老师的“诗教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他精心创造一个又一个场景,这既是对古诗意象的再现,也是对古诗意境的还原。※

(孙庆博,江苏省特级教师、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王金涛,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银城小学发展部主任)

猜你喜欢

王昌龄诗句首诗
Poesía En la frontera
《上课没人抢》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六一来了
出塞①二首(其一)
我想写首诗给你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