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解读与设计
2022-05-30陈德兵
课文解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篇散文颇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浓烈的情感
全文饱含激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早日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本文只是节选,如果我们阅读全文,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作者为什么写下这样一篇宏文?实乃对当时国际以及国内盛行的一种荒谬的“中国老大论”的驳斥。时值列强侵华,堂堂华夏,居然被这些“魑魅魍魉”折磨得遍体鳞伤:忍辱求和、割地赔款……所以,国际上一股“唱衰”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国内也是一片哀号、悲叹。面对这样的局面,怎样才能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激起国人的高昂斗志?梁启超先生向四万万同胞,也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宣告:“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与其说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不如说这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它号召中国民众振奋起来、团结起来,用少年的精神面貌,用少年的坚强意志,用少年的勇往直前去拯救我们的国家!
二、磅礴的气势
此文体现了梁启超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说理透彻、论证有力、气势雄伟。在论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时,作者采用铺陈的手法,从多个角度阐述少年和国家的关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样的语言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势不可当!这样的气势,哪里还有辩驳的余地?而这种气势,恰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高度吻合。
三、简短的句式
这篇文章,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也介于骈文与散文之间,读起来既有古典韵味,又晓畅易懂;既有鲜明节奏,又自由烂漫。这篇文章的磅礴气势,源自整篇文章贯通的文气,还与作者选用了大量的短句有关。例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全部由四字句组成,承续《诗经》,读起来铿锵有力。原文中短句所占比例同样很高,短则三四字,长不过六七字,诵读起来,真的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有力。
四、和谐的音韵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课文第2自然段的韵脚。这篇文章本来是一篇散文,但是在这里却改用骈文,而且注重押韵,还做到了一韵到底,非常特别。这一段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其中的“光、洋、扬、惶、张、皇、芒、黄、荒、长”都押“ɑng”韵,“ɑng”韵属于开口呼,适合表现意境开阔的景象,表达深远、悠长的情感。从这一点来说,作者选择“ɑng”韵绝不是巧合,而是抒情的需要。
五、丰富的修辞
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丰富,也让我们叹为观止。第一是排比,我们一般用三句构成排比,但是,课文中两处运用排比,分别是八句、七句,远远超出三句。这样的排比实属罕见,理所当然形成了一种少有的雄浑气势。第二是比喻,作者为了描述自己心中美好中国的形象,一连用了八个喻体: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海洋。这样的比喻,凸显了作者心中中国的强大、自由、繁荣、美丽、光明……让读者感觉到,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心动的国度,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国度,那是一个多么令人迷恋的国度!第三是夸张,“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中国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寬广。第四是对仗,文章多处运用了对仗手法。比如结尾:“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再比如第2自然段:“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样的对仗,让文章变得整齐、美观、富有韵律感。第五是互文,结尾两句除了对仗,同时还运用了互文的手法,“美哉”“壮哉”指的既是“我少年中国”,又是“我中国少年”,让文章显得含义隽永、情感绵长。
六、瑰丽的意象
作者在使用比喻时,喻体的选择很有讲究。这些喻体,其实也是意象。意象的意义远远大于喻体的意义。比如,文章把少年中国比作“干将发硎”,除了有突出少年中国的“崭新”“簇新”之意,还有另一层深意:“少年中国”也是有锋芒的,如果有人胆敢欺辱她,她也不是好惹的,她的刀锋一定会捍卫自己的尊严,将来犯之敌斩于马下!而“潜龙”“乳虎”“鹰隼”三个意象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潜龙”之果敢,“乳虎”之勇猛,“鹰隼”之矫健,让我们感觉少年中国充满着无穷的力量,绝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红日”“奇花”两个意象,让我们展开无尽的想象,仿佛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河出伏流”,让我们想到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说过的名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头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为之震动。”梁启超想表达的是:现在的中国还在积蓄力量,就像地下的黄河一样,一旦等到冲出地表,它将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荡涤一切污垢!这些瑰丽的意象,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令人们对未来充满无尽的期盼!
教学设计
一、了解问题和作者
1.了解文体——“说”。“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阐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比如《爱莲说》《师说》《马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类文体。
2.简介作者梁启超。(课件出示梁启超简介)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书斋叫作“饮冰室”。
二、读思写结合教学
1.提出任务:如果将课文第1、第2自然段分别独立成文,请为这两篇短文各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2.学生默读、思考。师生评议。
预设:第1自然段可以拟题“试论少年与国家之关系”。第2自然段可以拟题“试论我心中理想之中国”。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今日振兴中华,应该是谁的责任?
(2)请将“少年”换为“我们”,齐读第1自然段。
4.在第2自然段中,梁启超先生为了展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他没有直接描述,而是将她比作这样一些事物——
指名回答,然后师生合作朗读。
5.梁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一百年后,你觉得梁先生的理想实现了吗?何以见得?
6.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交流。
7.遗憾的是,梁先生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模样,不知道他理想的中国已经变为了现实,让我们用笔告慰梁先生在天之灵—— 请以“任公且看,今日中国……”为开头,写几句话。要求:每句四字,八字一行。※
陈德兵,广东省深圳小学语文教师、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小学语文名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第四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