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增效、提质、减负提供解决方案

2022-05-30薄俊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当堂课文目标

我先后三次现场观摩学习苏州市吴江区长安实验小学钮云华校长、管建刚老师团队的“习课堂”,多次拜读其团队发表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关于“习课堂”的观点和案例,感到“习课堂”确是一项有实质意义的教学改革,为语文教学增效、提质、减负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目标具体化,解决盲目的问题

学习目标是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它明确了“学生将要获得什么,学生要对这个学习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以及通过何种路径去获得”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说,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灵魂。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课的学习目标有其特殊性。如果说数学课的学习目标是清清楚楚一条线,那么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中,依托字词句篇,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为具体的某个年级、某篇课文、某个课时确定学习目标,的确是一项非常细致繁琐的事情。加上不同的教师对学习目标的编写有各自的侧重点,语文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材单元导语中编者关于“语文要素”的提示,“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中编者的指导性文字,課后的练习题等都是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如果教师将“依据”当“目标”,那么学习目标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明确性。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将抽象、笼统的课程目标具体化、细节化,才是设计学习目标的核心所在。“习课堂”有一个重要工具——家常课任务单,其显著特点就是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评价融为一体,既没有脱离目标的任务,也没有任务以外的目标,教、学、评高度集中,彼此统一。为编制出这样一份优质的任务单,教师必然会倒逼自己深入研读新课标、教材单元导语及其他指导性文字,深入研读文本及课后练习,将学习目标定位到具体的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即,教师在编制任务单前必须想清楚:这篇课文或这一课时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再考虑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实现目标,以及如何对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有了这样具体明确的“作战目标”和“作战方案”,教师踏进课堂这个“主战场”就能胸有成竹,取得“战斗”的最终胜利。

根据所见材料和所听报告,我认为“习课堂”关于任务单编制方面的内容阐述还可以更充分些,因为这是“习课堂”这项教学改革的核心技术,有必要专门进行总结宣传并推广。

二、对象全员化,解决游离的问题

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不强,以往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大批“观众”“听众”和“南郭先生”:开火车读课文,读过的学生开始走神;指名朗读,未被指名的学生东张西望;小组讨论,除了一两名“学霸”,其他学生心不在焉;师生问答,举手的总是几副老面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课堂是面向优等生或少数积极学生的,最终导致学业两极分化,一批学生沦为学困生,越来越厌学。在“习课堂”上,我们看到,很少出现教师指名读,而是以齐读 、自由读、配合读为主;几乎没有了口头提问,而是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围绕任务单上的学习内容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原本产生“观众”“听众”和“南郭先生”的土壤被彻底“铲除”。加上管理口号的彼此呼应、管理手势的合理使用、学习印章的及时激励,以及教师与学生亲密距离的保持,学生游离在学习之外的问题得到解决。于是,教学就实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目标,基础教育也就保住了基础。

三、设计模块化,解决琐碎的问题

据钮云华校长的统计,以往教师习惯于线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每节课上提出的问题平均在100个左右。我也曾经称之为“十万个为什么”式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口干舌燥;学生一答到底,思维分散。课堂上问是问了,答也答了,可下课后,学生好似走了一回“迷魂阵”,晕头转向。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研读了“习课堂”三年级下册《漏》、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等教学课例实录,发现每堂课的任务单上都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每项学习任务配备了相同类型的两种练习形式,这说明每堂课上,学生的学习内容都不会超过四个模块。深入研读后我又发现,任务一的口头训练与任务二的纸笔训练,任务三的口头训练与任务四的纸笔训练,分别一一对应,这相当于又减少了两个学习模块。同样的学习内容,模块数量越少,表明教学的结构化程度越高,它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关联,学习过程更加简洁,学习成效更加显著,学生不但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比原来学得更加轻松。“习课堂”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广大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训练全程化,解决负担的问题

教师满堂问、满堂“灌”是以往常见的课堂样态,除此之外,虚假学习(没有过程的学习)、疑似学习(心不在焉的学习)、模糊学习(没有结果的学习)等现象也相当普遍。这些现象的共性问题,在于学生只用耳朵听,而不动笔写,当然,还有的学生连听都听不进去。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听与看都属于被动学习,如果学生只用耳朵听,两周后知识的留存率只有5%;如果既听又看,两周后知识的留存率也只有20%。而实践应用属于主动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立即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话,两周后知识的留存率高达90%。显然,加强实践应用,是提高学业水平的有效策略和重要途径。

“习课堂”是一种整体教学改革。显而易见,“习”就是指实践或应用,是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首先,“习”必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别人无法替代。因而,“习课堂”将70%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其次,“习”一定要有事可做,而且要做正确的事。因而,“习课堂”将当堂读熟课文、当堂背出课文、当堂抄写默写、当堂完成课后习题、当堂完成理解性习题作为学生的“刚需”学习内容,限定在一节课的70%时间内完成。于是,我们看到,每一个学生在“习课堂”上都在一刻不停地读、背、写,让“刚需”作业不出校门,让学习回归课堂,实现了增效、提质、减负的改革目标。“习课堂”启示我们,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回家后闲起来;只有通过课堂“增效、提质”的办法,才能实现课后“减轻负担”的目标。

五、语文本体化,解决异化的问题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专家提出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教学主张,这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定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语文姓语”,强调语文课程要种好自己的田,护好自家的园,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小语姓小”,强调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打好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默读、背诵、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基础,从而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同时注重积累,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细读“习课堂”课例《漏》,学生在两节课上共朗读课文20多遍,当堂进行的纸笔练习有选择读音、抄写词语、听写词语、课文填空(概括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排列顺序(理清写作思路)、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认识比喻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贴切、表达对故事情节的阅读感受、拓展阅读并丰富语言积累等。所有练习围绕三年级语文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学生经历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精神。可以预见,学生这样开展语文学习,不仅能够守住“考试分数”的底线,而且能够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本文是作者在“江苏省第五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观摩研讨活动”中的发言)

(薄俊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任职于苏州国裕外语学校 )

猜你喜欢

当堂课文目标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背课文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目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