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新”
2022-05-30严云霞
严云霞
一、夯实基础,尝试朗读方法的创新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学亦如此。只有先让学生对文本建立起宏观的整体感知,才能继续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马说》这篇文章课堂教学之初,王君老师除了介绍作者外,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字、词、句的意思。王老师在朗读教学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她先让学生放声齐读文本,主要目的在于生字正音。王老师继续让学生进行第二遍、第三遍齐声朗读,学生的声音也渐渐洪亮起来,语速也流畅许多。本以为到此,文本的朗读就结束了,但王老师却开始了与众不同的第四遍朗读。她利用多媒体将《马说》的文本做了更改,文本的每一句话只出现第二和第三个字,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行补充。此时,学生的朗读速度又慢了下来,王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可以翻看课本。接着是第五遍朗读,这一遍王老师是让学生看着文本的译文来诵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刚刚阅读原文时遇到的不理解的句子。不知不觉,学生不但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很多学生已经能背诵了。学生虽然用了近10分钟时间进行朗读,但是学习效果甚好。
随后,王老师又梳理了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以及高频热词。在学生全面理解了文言词句的含义后,教师再进行深度课堂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结构鲜明,源于解读角度的创新
本节课的课堂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文字层面、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文字层面注重知识积累,文学层面注重文学鉴赏,文化层面注重古为今用。
本文的重点放在文学鉴赏层面。王老师分别从四种角度来解读文本:首先,从宏观角度诠释作者的整体写作构思,侧重对韩愈高超表达技巧的学习;其次,解读文本,让学生感悟多角度写作的优势;再次,从微观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细腻而又复杂的情感;最后,建立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让学生跳出之前的思维局限,培养出更大的思维格局。而这四个角度的文本解读,实际上是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四次课堂“创写活动”。
1.含蓄的表达技巧。王老师要求学生把原文中“伯乐”“千里马”等喻体替换成生活中的本体,如文本第1自然段的内容,经过同学们的打磨,替换后的文本为:“世有(明君、贤官),然后有(贤才)。(贤才)常有,而(明君、贤官)不常有。故虽有(贤才),祇辱于(昏君、昏官)之手,骈死于(市井、书斋)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学生齐读创写过的文本之后,王老师立刻抛出一个问题:“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略做思考后,陆陆续续给出自己的答案,有同学回答:“不好,这样写太直接,缺乏含蓄之美,作品就不会流传后世了。”有的回答:“这样写会引起当权者的不满,会招来杀身之祸。”通过创写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对比,学生学到了含蓄表达情感的文学创作手法,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2.多角度充分论证。王老师把第2自然段中间部分的“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句中的“虽”字换成“因”字,把本段中前后文的“转折”关系改成了“因果”关系,要求学生改写本段后面设置的留白部分。学生经过多次打磨后,创写的结果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因)有千里之能,食(特)饱,力(特)足,才美(人人见),(其与常马千里之别),(其安能哀鸣痛哭也)?”在学生齐读后,王老师趁机追问:“这样改写怎么样?”有学生回答:“这样写不能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有学生回答:“这样写不是太严谨。”王老师引导,很多时候,我们要去说服别人,一个角度没有两个角度的表达更有说服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一个角度,“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另外一个角度。正好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效果更好。对此,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写作角度多寡”对于写作表达的作用。
3.感悟文本丰富的情感。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经过不断揣摩和王老师的引导,学生最终从“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读出了嘲讽;从“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读出了悲愤;从“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读出了无奈。在学生读有小成后,王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给刚才读过的情感丰富的句子添加主语,如:“(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补好之后,学生再次齐读。这么做,意在帮助学生在诵读中深化情感。最后,王老师再提要求,让大家把刚才添加的“你”“我”等词换成“你们”“我们”,此做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后续朗读来感悟韩愈博大的情怀。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已经彻底沉浸在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声中,学生读得更加投入,对文本蕴含感情的领悟也更加细腻了。
4.联系生活,打开思维格局。王老师要求学生站在韩愈的对立面,对文本关键词进行替换填写,如对文本第1自然段的改写:“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故虽有(伯乐),(千里马)祇辱于(自我)之手,骈死于(自怨自艾)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学生朗读后,再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寻找这样的“千里马”——有能力与才华却不好好奋斗,最终耽误了个人前途的例子。这个环节设置意在打开学生的格局,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属于文本中最有教育意义的部分。
三、寓教于乐,践行育人方式的创新
寓教于乐,润物而无声。“快乐教育”是本节课又一创新点,属于文化层次的延伸教学。王老师在课堂伊始,就表明这节课是来向韩愈学习如何“吐槽”的。学生们听到“吐槽”这个词,顿时精神一振。接着,王老师立刻向学生介绍了《马说》的背景:韩愈在通过进士的科考后,又分别于26岁、27岁、28岁参加了三次“博学宏词科”的仕考,只要通过,韩愈便可拜官。但这三次他均以失败告终。于是,韩愈三拜权贵之门求举荐,也没能成功。历经这样的挫折,他写出了《马说》这篇传世之作。
随后,王君老师又展示了韩愈的多篇“吐槽”之作:《师说》是韩愈对道德沦丧、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的讽刺;《论佛骨表》是韩愈對皇帝因信佛而耽误社会生产的批判……韩愈的“吐槽”:内容上,可谓不平则鸣,切中时弊;形式上,多变灵动,底蕴十足;语言上,朴质畅达,变幻多姿;情感表达上,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学生最终从韩愈的“吐槽”中,感悟到了他伟岸的人格与高尚的人生境界,学生的人格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本节观摩课,王君老师通过自己艺术的教学技法,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不同情绪,更熏陶、净化了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健全了人格。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