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称“家弟”,还是称“舍弟”?

2022-05-30柳士镇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晋书

将“家”字冠于亲属称谓词之前,表示当此称谓者属于家族中的成员,这一习俗大约起于后汉,至于魏晋期间而常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云:“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其中提及的“家父、家母、家祖”等称谓,尽管受到颜之推及时人的讪笑,但全都流传至现代。唯有“家公”,文中叙述并不明确,其事见于《后汉书·王丹传》:“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文中的“家公”指父亲而非祖父。不知颜之推所述“称其祖父曰家公”是否另有所据。但无论是指父亲抑或祖父,均指家庭中成员,“家”字的使用可谓名副其实。“家”字冠于亲属称谓词之前,用于对听话人称呼自己的长辈或同辈亲属,应该视为一种谦辞,代表说话人作为一方的家庭甚或家族,自然含有对听话人的尊重意味。下面先来看看亲属称谓词之前冠以“家”字的具体使用情况。

“家”字最常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例如:

1.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曹植《〈宝刀赋〉序》)

2.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余,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晋书·山简传》)

3.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曹植《〈叙愁赋〉序》)

4.先儒既援古义,举内外之殊,而高祖亦序六官,论成败之要,义正辞约,又尽善矣。(《晋书·潘尼传》载《乘舆箴》)

此例中的“高祖”,王利器据《颜氏家训·风操》所述“潘尼称其祖曰家祖”,认为“寻尼祖勖作《符节箴》,当即在所序六官中,此云‘高祖当系‘家祖之讹”。

5.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6.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此例“家”字冠于“叔父”之前,《颜氏家训·风操》云:“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又引黄叔琳曰:“去父母而称伯叔,乃晋以下轻薄之习。”

7.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晋书·王羲之传》)

8.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世说新语·文学》)

9.道穆后见帝,帝曰:“一日家姊行路相犯,极以为愧。”(《魏书·高道穆传》)

“家姊”的用法沿留至今,通称为“家姐”。但引例中孝庄帝称寿阳公主为“家姊”过后不久,《颜氏家训·风操》说,“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又说:“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今并不行也。”意思是女子終是其他家族的人,蔡邕称呼过姑姑、姐姐为家姑、家姊,已经不流行了。遍检相关典籍,“家姊”确实罕见。不过如今看来,颜之推的观念虽符合其时规范,但早已成为守旧之说,嫁至夫家也必是出自娘家,故而现在“家姐”仍在广泛使用。

“家”字又可用于家族中的长辈。例如:

10.庾太尉目庾中郎:“家从谈谈之许。”(《世说新语·赏誉》)

此例中“庾太尉”指庾亮,“家从”指庾敳。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云:“敳与亮父琛皆庾道之孙。亮为敳之族子,敳为从父矣,故曰家从。”

“家”字还可用于家庭之外甚至家族之外的成员。例如:

11.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水经注》卷二十八)

12.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世说新语·俭啬》)

此二例中的“家”字,究其根本仍是指说话者之“家”,因为“舅”作为母亲娘家的兄弟,已经表明是本家族之外的成员。

“家”字用于家庭中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亲属,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成书的典籍中尚不常见,主要只是一个“家弟”。例如:

13.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曹植《释思赋·序》)

14.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世说新语·栖逸》)

对于《世说新语·栖逸》此例,《晋书·谢玄传》采录此事时,因记戴氏兄弟孰长孰幼有异,答话则记为“下官不堪其忧,家兄不改其乐”。这里看似“家弟”与“家兄”仅是一字之差,却涉及是否如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一样,“家”字用于家中同辈亲属时,通常只可称呼比说话人年长者如“家兄”“家姐”,而称呼比说话人年幼者则一般说成“舍弟”“舍妹”。不过,《晋书》如此处理,采录的语料当或另有所本,该书编撰以臧荣绪《晋书》为蓝本,兼采笔记小说记载;而清末王先谦据明嘉靖间袁氏嘉趣堂刻本、清道光间周氏纷欣阁刻本加以校订的《世说新语》重印本,仍赫然而作“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而且并未见到相应的校勘记。

但在唐宋成书的反映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典籍中,“家弟”已经较为常见。例如:

15.高祖……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北齐书·崔暹传》)

16.陈文帝谓杲曰:“家弟今蒙礼遣,实是周朝之惠。然不还彼鲁山,亦恐未能及此。”(《周书·杜杲传》)

17.懿不从,曰:“古皆有死,岂有叛走尚书令邪?”寻见留省赐药,与弟融俱殒。谓使者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南史·长沙宣武王懿传》)

18.时湜与尚书右丞卢藏用同配流俱行,湜谓藏用曰:“家弟承恩,或冀宽宥。”(《旧唐书·崔湜传》)

19.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旧唐书·柳公权传》)

20.公绰尝寓书宰相李宗闵,言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新唐书·柳公权传》)

不过,“舍弟”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期间也已开始出现,只是极为罕见:

21.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转言鄙旨。(《三国志·魏志·钟繇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曹丕《太子与繇书》)

此例当是“舍”字首次冠于亲属称谓词前,也是“舍弟”使用之始,虽然用例极少,但后世“舍妹”“舍侄”之类应是缘此推衍而生。“舍”字在往后的使用中又扩大了指称范围,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你若不信,我同你到舍亲家去,看看款单”中的“舍亲”(文中景兰江称呼蒋姓刑房为“舍亲”),常用为谦称,对人泛指自己的亲戚而不是专指何种关系的哪位亲戚,意义与用法大体相当于“敝亲”。不过,“舍”与“家”的侧重点与所含意蕴有不同。“家”指家庭、家族,说明是其中的成员;而“舍”指舍下、住所,强调的是在同一住处。至于为何年长者可以称“家”,年幼者不可称“家”,《颜氏家训·风操》说:“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意思是子孙卑幼,当不起用“家”字,班固称呼过孙子为家孙,已经不流行了。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引卢文弨曰:“今班集亦未見。”而就检索所及,此期及此期之后“家孙”的称呼确实不易寻见。

值得注意的是,“舍弟”的称呼直到宋元以后,特别是在古白话中,才逐渐多见起来。例如:

22.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宋史·徐铉传》)

23.朱贵引朱富参拜众位,说道:“这是舍弟朱富,绰号笑面虎。”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24.前芳心已见于鞋中之词。今值老父他往,舍弟熟睡,特来一见。(《今古奇观》第十卷)

25.徐盖应声曰:“启元帅:穿云关主将乃是末将之弟,不用张弓只箭,末将说舍弟归周,以为进身之资。”(《封神演义》第七十九回)

26.贾琏送了出来,说道:“舍弟的药就是那么着了?”王大夫道:“宝二爷倒没什么大病,大约再吃一剂就好了。”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舍弟”又可以指非亲属关系的异姓结义兄弟。例如:

27.承曰:“前日围场之中,云长欲杀曹操,将军动目摇头而退之,何也?”……玄德不能隐讳,遂曰:“舍弟见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若是同时称呼自己的兄与弟,则“家兄”“舍弟”并用,分称甚为清晰。例如:

28.商春荫辞谢道:“我学生虽不曾执经受业,然曹先生于家兄、舍弟有西席之尊,却与他人不同,怎好如此?” (《今古奇观》第十二卷)

既有“舍弟”,自然也有“舍妹”。例如:

29.龙王见了,魂飞魄散,慌忙跪下叩头道:“大圣恕罪!那厮是舍妹第九个儿子。”(《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30.扯住又灌了半日,道:“罢,罢!晚间有事,做十分醉了,不惟妹丈怪我,连舍妹也怪我。”(《三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回)

如果称呼下一辈,一般只用于“舍侄”。例如:

31.先生道:“是我之舍侄,我乃牛魔王的兄弟。前者家兄处有信来报我,称说唐三藏的大徒弟孙悟空惫懒,将他害了。”(《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32.孺人道:“不敢动问贤婿,贤婿既非姓白,为何假称舍侄,光降寒门?其间必有因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综上所述,“家弟”与“家”字冠于其他亲属称谓词之前一样,都是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的主要用法;而“舍弟”虽然出现较早,但是初期极为少见,直到宋元以后,特别是在古白话中才逐渐多起来。亲属称谓词之前冠以“家”字还是冠以“舍”字,应是在宋元时期礼网趋密的情况下,使用时渐生区别,以“家”字用于长辈或同辈年长者,以“舍”字用于后辈或同辈年幼者,并由此逐渐形成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的规范。※

(柳士镇,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晋书
闻鸡起舞
颜氏家训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颜氏家训》的外译流传情况
枕戈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颜氏家训千古传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