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
2022-05-30王子瑶胡晓
王子瑶 胡晓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只限于平面的书本,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式、零距离、立体化的学习方式,拉近了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锻炼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能力,笔者针对自贡“盐文化”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学旅行 自贡“盐文化” 中学语文
研学旅行具有“以游促学”、“寓教于游,寓教于景”的特点,主张潜移默化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了研学旅行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实施力度。自贡地区“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展研学旅行的地方文化资源条件,“盐文化”研学旅行就是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最终实现“生活即教育”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中学研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1.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开发理念
课标中明确,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目前我国的现代教育理论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在这一理念背后则蕴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观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在其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落实方法中,即是强调组建各类学习共同体,深入真正的社会语境,去开展调查、搜集资料及分析讨论。而研学模式正为落实这一任务群提供了路径,将静坐的书本的课堂转换成动态的行走的课堂,在研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研学模式的实践性、多元性,丰富了“当代文化参与”这一任务群的内容,其开发价值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开发理念。
2.切合教材的实际教学需要
课标的落实必然会体现于教材之中,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即是对“当代文化参与”这一任务群的落实。从单元目标出发,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乡文化,有哪些家乡文化,如何关注和参与家乡文化与风俗,又如何分析家乡文化生活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建议。最后达到对家乡的情感归属感和文化上的认同感的统一。因此,从教材单元目标可以看出,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更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更加强调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安排。而研學模式的开展正是切合了这一单元的实践要求。
3.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研学模式是一个直接体验、反思的过程,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的过程。古语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又针对目前“学不出书,足不出校”的问题,这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行动路径之一。首先,利于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增强社会参与能力。以研学的方式,让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课堂这个封闭圈,走向广阔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需要以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研学路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和探究中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其次,利于学生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研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以主人公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家乡的文化生活,然后参与其中。同时,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是最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
4.满足地方文化传承的需要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扩展了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在扩展语文教学视野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
在课标下探索研学模式,也就是提倡将语文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让学生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研学路上,探索平时生活中未曾注意到的,却时刻就在我们身边的地方文化。促使学生以批判反思的眼光来深入认识、学习地方文化,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构与塑造,从深层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以自贡盐文化研学模式为例,自古以来自贡就以盛产井盐而驰名中外,有“千年盐都”的美称,这也为学生们了解、发展、传承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展研学旅游,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比教师的直接讲解要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自觉传承自己所处地的地方文化的这种意识。而地方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也会得到再创造与再吸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同时,为文化自身的深远发展提供活力。
二.开展自贡“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可行性
1.知识性强:千年盐都,底蕴丰厚
自贡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盐都”,盐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动向、民俗文化和兴衰成败,盐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衍生出了很多的文化现象,至今自贡地区还保留了大量与盐场、盐井、盐道、盐商相关的遗址,其中盐商会馆、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祠堂等, 皆多为文物, 自贡市盐业博物馆保留有大量的盐业发展历史资料,具有充足的盐文化资源储备。
2.趣味性强:古法制盐,独具魅力
研学线路中的燊海井、小桥井、东源井都历史悠久,制盐工具齐全。在燊海井,制盐的大锅被称为瓮笼灶,古法制盐通过抽取卤水、熬制盐卤、盐蓬晒盐、去除杂质、促进结晶等工序产盐。这种古老的方式与现代化真空制盐和海盐生产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学生在现场直观感受各种奇特的制盐器具,通过具体的工序了解成盐的过程,趣味性十足。
(三)教育性强:体验历史,传承文化
井盐的生产始于两千多年前,盐业在自贡经历了兴起、鼎盛与衰败,逐渐从经济上的中流砥柱慢慢退出了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在自贡盐业的经济作用大不如前,但是其衍生出的盐工精神、盐业文化依然依托着盐业遗产流传后世。盐文化研学路线必定是“有盐有味”饱含教育意义的,在人文与历史的结合中设计研学路线,以文化精神浸润学生的身心,以历史事实涵养学生的灵魂,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三.“盐文化”研学旅行模式打破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形式
1.变“灌输式”为“体验式”
“隨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的讲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智趣的提高,而研学旅行提供了一种“寓教于游,寓教于景”的情境式教学,以更灵活的方式来传播盐文化知识。对于青少年而言,“体验式”的盐文化之旅更能获得情景代入感,相较于书本上的盐工故事,代入式的情感体验更为鲜活,更能烙下盐文化的印记。
2.变“远距离”为“零距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盐文化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近距离到盐文化博物馆去实践走访、回溯历史,身临其境地游览盐井,了解岩口薄、凿治井工具、盐业契约和经营帐册等盐文化瑰宝,感受盐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让盐味文化触手可及。通过对古老制盐过程的了解,青少年也会对过往盐业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体悟;其次,与目前工业化制盐的鲜明对此,会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前辈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变“扁平化”为“立体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课堂形式,运用新的方式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教育对学生思维的禁锢。研学旅行将扁平化的知识通过立体化的游学过程转换给学生。盐文化研学过程中,盐业遗址宏伟直观,盐工人物鲜活具体,盐帮菜香辣有味,能够给予研学者极大的感官享受。生动的课堂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传承文化不只是书本话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参与。
四.“盐文化”研学旅行模式开展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一)“盐文化”研学旅行模式开展面临的困难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现
研学旅行不单单只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的本质还是在于课程,课程就要求要有明确且便于实施的学习目标。研学旅行侧重于人文的体验与配养,以体验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在研学中通过“游教结合”的模式,使学生的能够在知识技能、情感道德、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得到共同发展。因此,在设置研学旅行的学习目标时,容易因为设置的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例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感悟传统精神文化”。这一类目标设置过于空泛,未联系学生具体的学情和当地的文化特色,难以获取有效的研习成果。
2.研学旅行过程的引导和管理
研学旅行实施的主体在于中学生,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指引作用,如何将具体的历史古迹与抽象的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如何更进一步去体悟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些环节的把控和管理将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体验式的活动课堂,学生的活跃度较高,很容易出现学教分离、注意转移、环节衔接不当等情况,使得活动进程难以推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进行引导与管理。
3.研学旅行资源的选择和分配
自贡地区盐文化资源丰盛,盐业历史博物馆、燊海井、东源井、西秦会馆等各具特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盐文化”的魅力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让学生真正了解盐文化,探究盐文化,爱上盐文化,守护盐文化,这就需要对研学路线进行合理安排。在制定研学计划时环节过多会让学生来不及整合知识,出现疲于奔命、席不暇暖的情况,而环节过少又容易使学生只学到了皮毛,而领悟不到盐文化的精髓,仅仅只能浅尝辄止,达不成上层的学习目标,要想实现最优化的研学效果,就必须合理的选择与分配盐文化资源。
(二)解决“盐文化”研学旅行模式问题的策略
1.联系实际,明确目标
以自贡地区盐文化研学旅行为例,目标设置应该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在研学前要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研学过程中要探究清楚的问题,如“了解井盐的发展历史及制作过程”、“由盐衍生出了哪些产业文化”、“这些文化如何影响着自贡这座城市的发展”,“你从盐业工人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教师可依照活动环节给予不同难度的待探究问题,将大目标与小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研学,在过程中思考记录,通过一个个问题,步步答疑,环环相扣,最终达到人文精神的境界,领悟到自贡盐文化精神的真正内涵。
2.“游”、“教”紧密结合,“学”、“思”灵活搭配
首先,教师要掌握班级的整体学情,给予学生恰当的研学任务安排,通过“游”、“教”的合理结合,来促进学生灵活的“学”、“思”。可采取划分小组,设立组长的方式,在研学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维持游学秩序,确保能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目标问题,实现环节的有效衔接。
其次,教师可通过小结问答以及其他活动方式,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并根据反馈出的研学途中的部分问题,及时加以修正。
3.整合资源,优化体验
选取最最能代表盐文化的文化遗址,以“游,观,食”为主要环节,择优参观,侧重时长分配和内容的详略搭配,优化个体的体验感受。如参观自贡盐业博物馆时,应侧重横向的总览,即对整个盐业历史进行简要的了解;而参观燊海井则是侧重于对制盐过程的详细了解,品尝盐帮菜则是对盐业饮食文化的初步体验,这两者是对盐文化进行了纵向的深入体会,设计研学路线及环节时要注意优化资源的搭配。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十分重视扩展校外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为了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研学模式的开展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方式。自贡“盐文化”资源丰厚,盐井遗址、盐商会馆、盐业历史档案、饮食文化等为“盐文化”研学旅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研学模式具有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所不具备的“体验式”、“零距离”、“立体化”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带动性,但在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时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各方因素,合理引导,将“游”、“教”紧密结合起来,优化设计,整合资源,使盐文化研学旅行在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汤继锁,柳为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语文研学旅行教育[J].中学语文,2021(12):89-90.
[4]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56-61.
此论文为四川省自贡市社科联四川省地方文化与旅游传播中心:基于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理念的自贡井盐文化研学模式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