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部迪士尼《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2022-05-30周清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花木兰迪士尼

周清扬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讨论与日俱增。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建设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两版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文化差异与文化理解的角度对比和分析两版电影在这方面的异同之处,发现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仍然留于浅表,而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层次思想内涵的认识,最终得出我们应该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展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拍出更多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好作品的结论。

关键词:《花木兰》 中国元素 迪士尼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上世纪九十年代,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热议。时隔二十二年,同名真人版电影的上映同样备受关注。真人版电影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和理解较之动画版本到底有何不同?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该电影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以及传统民间故事,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该电影在美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口碑极佳,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而在中国,人们对于电影《花木兰》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通过该电影,西方观众加深了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尽管其中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但这也有利于双方更加了解彼此,从而开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但亦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以中国元素为外包装进行美国文化营销的商业运作,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商业消费”,“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道德观念并未被完全正确解读”。

时隔二十二年,迪士尼再度推出同名真人版剧情电影《花木兰》,由刘亦菲、甄子丹、巩俐等影星出演。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日益受到关注。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西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因此,该电影选角以来便备受期待,许多中国观众十分关注在二十二年之后,美国迪士尼将怎样再次讲述中国传统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本文将对比两版《花木兰》电影在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中反映的文化差异与文化理解问题,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启示。

一.两版电影的不同之处

相比1998版动画电影,2020版真人电影在花木兰的外在形象上有了较大突破;故事叙述中也添加了更多中国元素,让电影更有中国风味。

1.花木兰的外在形象

1998版电影中,花木兰的外貌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蜡黄的皮肤、拉长的小眼睛、塌陷的鼻梁和高隆的颧骨无一不是这一刻板印象的代表。晚清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多与满清官员交涉,逐渐以满族人形象代表中国人长相,甚至以此嘲讽当时中国的贫弱。然而中国人的长相并非如此单一,这样的外形也不符合观众对女英雄形象的期待。

2020版真人电影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改变。无论是花木兰幼年的扮演者,还是大家所熟知的主角劉亦菲,其形象都更加贴近现代中国的主流审美。2020版电影还突出了花木兰着红衣的形象。与西方文化中残暴、血腥的寓意不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光明、生机和热忱,与花木兰善良勇敢的英雄形象更加匹配。

2.更多中国元素的添加

2020版电影在情节中加入了更多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哲学和传统武术术语“元气”,中国传统太极拳中的“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等。相比1998版,2020版电影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德“孝”文化。木兰家族的玉玺上刻着“孝”字,木兰最后向皇帝请求辞官归家时皇帝也对其孝顺大为称赞。这一元素的添加使得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具有中国色彩。

总体上,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有了更加全面的,甚至是全新的认识。

二.两版电影的相同之处

2020版真人电影《花木兰》的情节基本承袭自1998版同名动画电影,二者的主题思想也基本一致——都是借花木兰这一中国传统英雄形象来宣扬西方主流思想,与中国原版故事的思想内涵都有较大的出入。

1.西方女性主义思想

西方女性主义起源于法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女性主义者反对男女两性中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传统父权制被视为阻碍女性获得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的根源,因此女性主义者提倡推翻父权制,从而获得男女平等,解放女性。这一基本思想在两版电影的情节中得以体现。

(1)花木兰对于传统的反叛

1998年版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在相亲前直接将《女诫》中传统女性的“四德”直接抄在手上以备问答;在相亲时表现得冒冒失失,因为一只蟋蟀而全然不顾礼节;在相亲失败后唱道:“看看我,不是爹娘身旁的乖女儿,难成温顺新娘;我不愿为出嫁装模做样。”;不顾自己的女性晚辈身份公然与朝廷传旨官员争论……以上这些表现都反映出木兰内心对于传统女性道德规范的反抗以及对于女性社会期待的反叛。

2020年版电影则将这种反叛升级。花木兰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冒着被就地处决的风险,在军营中主动向战友和首领揭示自己的女性身份,即使是被逐出军营也丝毫不后悔。

(2)社会对于花木兰的认可

如果说花木兰对于传统的反叛体现了女性推翻父权制的决心,那么在这之后社会对于花木兰的认可则体现了电影对于男女平等的推崇。

1998年版电影中,花木兰施巧计拯救皇帝后,皇帝带领万千百姓向木兰鞠躬施礼,并封她做宰相,战友也纷纷与木兰拥抱。2020年版电影中,当木兰返回军营告知董将军柔然人的计谋而遭董将军怀疑时,她的战友洪辉说:“您愿意相信花军,那为何不相信花木兰?她敢于冒险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她比我们男人还勇敢。”;花木兰带领军队成功救驾后,皇帝称赞木兰“英勇无双,尽忠职守”,并想要授予她护卫军大统领一职。当木兰婉拒官职还乡后,皇帝给予其赏赐并称“国家和社稷都要感谢她”。

无论是木兰对于传统的反叛还是社会给予花木兰的认可都传递出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与中国原版故事十分不同。《木兰辞》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然而在军营中一直维持着男子身份,战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凯旋后拒绝了尚书省的官职,返回家乡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回归传统女性身份。

二者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根基深厚。受儒家“尊卑等级”、“三纲五常”观念的影响,在家庭中,“夫为妻纲”、“夫者妻之天也”——女性往往只能扮演顺从者的角色;在社会中,女性的职责即是照顾家庭、教养子女,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无法施展在家庭以外的才华与抱负。而美国受基督教“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比较薄弱,更易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鼓励女性通过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社会尊重。

2.西方個人主义思想

起源于欧洲希腊文化的个人主义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个体人视为最高价值。强调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权利,鼓励每一个社会个体通过奋斗在社会中追求个体幸福,彰显自我价值。两版花木兰电影中都渗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

(1)木兰代父从军的内心动机

两版电影中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和证明自我的价值。两版电影中的花木兰都是在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和彰显后,以出征为契机,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最终证明自我,得到社会的认可。

1998版电影中,木兰相亲失败后发现自己无法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她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她对着水中的自己说道:“我的真心是如何的?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代父从军给予了木兰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在军营中,她努力学习武功,成长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在这个过程中,木兰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真心,重新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在被逐出军营之后,木兰于挫败中觉醒,发觉自己出征“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本事”。之后她毅然返回军营,营救皇帝,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真人版电影在动画版电影的基础上,引入了“元气”的概念。可以说,“元气”实则代表了木兰的真我。木兰自小便与其他女子不同,其体内的“元气”非常旺盛,但是父亲告诉她作为女性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元气”。在军营中,花木兰却得以展示自己的元气,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受到了将军的赏识。这让木兰开始正视自我的价值。在主动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后,木兰的“元气”因真实而更加纯粹。最终她带领战友们拯救了整个国家,其自我价值得以彰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花木兰代父从军不仅仅是为了孝顺父亲、报效祖国,更是为了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即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体现。

(2)木兰的超凡英雄形象

两版电影中,花木兰都被塑造成一个英勇无畏、足智多谋且自带“主角光环”的英雄形象。在大军陷于危难之际,她善于观察,机智勇敢,通过制造一场雪崩让实力雄厚的敌人溃不成军,成为拯救整支军队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在最后营救皇帝的行动中,木兰更是成为了领导者,单枪匹马与敌国君主斗智斗勇,最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武功成功救驾,与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整个国家。这些情节都极力渲染花木兰的个人魅力,彰显其个人价值,体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

这些与中国原版的故事叙述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原版故事中,木兰从军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家庭和国家。在《木兰辞》中,开篇即是木兰织布的场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反映出木兰就是一个隐匿于男尊女卑社会背景下善于经营家庭的传统女性。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安于传统女性的本分,将自己奉献给家庭,而非追求个人价值。木兰出征的原因也十分明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了国家的安危,家庭中必须有人担起这份责任。如果不是为了年迈的父亲,不是为了国家的存亡,如果还有更好的办法,木兰一定还是会选择留在家中,恪守妇道。木兰在军队中也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木兰辞》中并没有关于木兰个人才能的描写,只是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表现许多同木兰一样的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勇敢和艰辛。

两版迪士尼电影与中国原版故事的差异从本质上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从历史背景看,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公民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人际关系简单,想要获得成功和幸福必须依靠个人奋斗。国家提倡个人通过奋斗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大国。中国人依靠土地生存,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家族聚居的传统。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集体意识,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从社会结构来看,费孝通曾将西方社会概括为“团体格局”,团体是由一根根独立的柴捆成的。因此,西方社会中团体和个人的界限非常分明,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必须重视个体的利益和价值,鼓励个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为社会作出贡献。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像一块投掷在水中的石头,水面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水波就代表了一层层的社会关系。中国社会不区别团体和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其社会关系的圆心,因此天然都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为自己就是在为他人,为他人也就是为自己。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

总的来说,由于历史、宗教、习俗、地理位置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族群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即“文化预设”不同。“文化预设”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族群中人们的文化共识,包括信仰、原则等。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异族人往往倾向于根据本族的“文化预设”来理解另一种文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改编中国传统故事的过程中,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预设”,习惯性地将西方主流思想融入对中国原版故事的理解,甚至充塞和显露出种族、制度、文明、文化、道义等方面的傲慢、偏见或优越感,最终两版电影被改编成包装着中国文化外壳的美国故事。

综上所述,对比两版电影的异同可以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表的文化元素层面上,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知之甚少。这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还是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更多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习近平總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时曾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要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故事中挖掘素材,同时不断探索西方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拍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又兼具观赏性的好电影。

参考文献

[1]黄玮莹.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4(21):67-68.

[2]李杨.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文化认同”视阈下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再解析[J].电影评介,2014(02):54-55.

[3]何孟阳.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分析[J].视听,2020(07):112-113.

[4]峻冰.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与现实意义——好莱坞电影《花木兰》的叙事得失及其他[J].现代艺术,2021(01):62-64.

[5]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J].作家,2008(14):256.

[6]阳丽君.论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中国风味与美国精神[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3):76-79.

[7]李秀芝.中国元素和美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电影《花木兰》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5(01):134.

[8]刘晶晶,邵华.英雄主义视角下的中美花木兰系列电影对比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3):141-142+149.

[9]王新.文化差异与人物塑造——从电影《花木兰》浅析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木兰[J].电影文学,2012(06):70-71.

[10]王树娟.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解读[J].海外英语,2011(09):314-315.

[11]步国峥.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J].电影文学,2015(15):37-39.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本论文由“从电影《花木兰》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项目资助(项目号:S20201069729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花木兰迪士尼
花木兰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花木兰
安阳有个“花木兰”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迪士尼开业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