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程开发,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2022-05-30王丽澄徐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微课程

王丽澄 徐萍

【摘 要】微课程开发,是指针对某一主题,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发展而开发与实施的小规模短时课程。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本文聚焦“提取‘规则意识的教学点,提升规则意识的广度”“挖掘‘规则意识的生长点,提升规则意识的深度”“拓宽‘规则意识的维护点,提升规则意识的必要性”三方面,谈谈如何基于微课程开发来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微课程 规则意识 规则体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法律法规,学校有校规校纪,班级还有班级规定,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那么,教学中怎样立足学生本位,开发贴切的微课程内容,丰富学习规则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践。

一、提取“规则意识”的教学点,提升规则意识的广度

(一)学校生活知规则

在开发和设计“校园规则”微课程中,我们把落脚点放到了学习校园生活里的规则。

1.进校规则

师:進校门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呢?

生:一米排队,戴好口罩,配合测温,自觉洗手,戴好红领巾。

师:是的,仪表整洁,领巾飞扬,那是少先队员最美的姿态;一米排队线,是我们健康守护的生命线。规则,在疫情面前,尤其重要。

2.上课规则

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上课的姿势,看谁的坐姿最端正、目光最专注?(这时,每个同学抬头挺胸坐得很神气)

师:你挺直身板,目光炯炯的样子真好看;你认真听,勤动脑,爱发言,值得表扬。

3.课间规则

师:快乐的课间活动开始啦,那么怎样才能安全健康地进行课间活动呢?你在课间玩得怎么样?你看到过课间不守规则的行为吗?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生1:不能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走廊里不能跑得很快,不能大声喧哗。

生2:我觉得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并且有意义。

4.用餐规则

师:饭菜的香气已经飘进了教室,我们最爱的午餐来了。那么,午餐又要讲究什么规则呢?

生:安静,光盘,干净。

师追问:同学们遵守午餐的规则了吗?能做到安静用餐的同学举手,能做到光盘的同学举手。同学们高高举起的双手是对用餐规则的守护,是对自己最好的赞美。

5.放学规则

师: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就是排队整齐的你们。那么我们在排队的时候要遵守哪些规则呢?

生1:123排队法,快静齐。

生2:排队经过楼梯的时候我们要靠右行走。上下队伍各走一边,不跳跑,不滑栏杆。做到靠右行,快静齐,不拥挤,我们就能快快乐乐回家啦。

师:校园里面处处有规则,正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规则,才有我们文明有序的校园生活。

(二)社会生活探规则

在开发和设计“社会规则”微课程中,我们让学生从四个方面分组展开规则探究:餐饮规则、行走规则、观赏规则、游览规则。

1.“餐饮规则”小组汇报

生1:不能一边吃饭一边讲话,吃饭的时候不能拿筷子到盘子里乱搅,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面前一个劲儿吃,长辈没有动筷之前不能自己先吃。聚餐时要使用公筷。吃自助餐时,吃多少取多少,要节约、不浪费。小孩子不能坐在主位,不能狼吞虎咽……

生2:瞧,乐乐同学给大家带来了妈妈拍摄的家庭用餐视频,大家通过视频分享进一步深化对餐饮规则的认识。一句话,用餐时我们要讲卫生、珍惜粮食、文明用餐、提倡光盘。

2.“行走规则”小组汇报

生1: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行人要靠右行,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生2:看,这是禁止按喇叭的交通标志。

生3:瞧,这是减速慢行的交通标志。

生4:大家请看我们演示交通安全跳跳棋,小猫咪就是行走的主角,如果违反交通规则,就会后退,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就会获奖励跳格前进,快速进入终点。行走的安全和礼仪就在这一个个交通规则当中,当然也在扶老助弱、主动让座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

3.“观赏规则”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通过采访收集了一些资料,把“观赏规则”的内容分解了几点呈现给大家。①在影剧院看电影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能随便讲话。②看电影的时候不可以把脚架在前面的椅子上。③电影院内不能乱扔垃圾。④在博物馆观赏时要保持安静、不拍照、不乱扔垃圾。⑤在音乐会上,精彩处可以用掌声表示喝彩,这是对演奏者最好的尊重。我们一致认为观赏要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4.“游览规则”小组汇报

生:我们组的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学生游览名胜古迹的小视频,从这个小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游览的规则: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正因为有了这些规则、有了这些礼仪,我们的社会生活才更加和谐美好。

二、挖掘“规则意识”的生长点,提升规则意识的深度

(一)规则在体验中认同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体验方式,我们抓住这个兴趣点展开“规则我来演”活动。游戏的名称是“争先恐后”:每个小组的组长从桌下取出游戏器材,放在桌子中间。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五个人,每人拎一条线,组长一只手把住瓶子底部以防晃动,看一看哪一个小组能把乒乓球全部最快取出。游戏结束后,大家需把乒乓球放入瓶内,组长收好放到桌下。现场采访获胜组:“你们组最先取得了成功,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想出了比较有效的规则——依次拉出不争抢。”

在带领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我做一天值日生”“我给大家打饭菜”;或者在自习课的时候,让学生轮流做小老师,维持班级秩序,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奖励一颗小红星。在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提升了规则意识。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必须持之以恒,通过日积月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规则在制定中遵行

在微课程班会课上,我们带领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畅所欲言,认真听取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全班进行民主表决,最终形成了方案。我们对“上课”“用餐”“放学”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比如课间方面,我们达成约定:上下楼梯靠右行,安全游戏有意义;课间文明不打闹,我是优秀塞渊娃。我们把课间规则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求每个学生仔细阅读对照执行,久而久之,便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制约。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对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如在疫情期间,我们制定了校园防疫规则:戴口罩,测体温,勤开窗,勤洗手,不聚集,不扎堆,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加强自我防护,做好核酸检测。告诉每个学生,对于疫情的防控,人人都有责任。只有我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才能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育我们守规则的内容,如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可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遵守规则的故事,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在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三、拓宽“规则意识”的维护点,提升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规则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更需要学生树立维护意识,让规则深入人心,提升规则意识的必要性。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发了“维护规则”的微课程。

(一)规则在实践中生根

我们在班级进行了维护规则的岗位竞选,如“劳动岗位监督员”“电源开关管理员”等岗位聘任。首先学生自我推荐,接着小组内互相推荐,确定岗位人选,最后教师为学生颁发亲手制作的聘书。虽然是小小的聘书,但这是一份很大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维护规则的过程中,学生用心地做着,获得了不小的长进。明明同学说:“自从做了路队长,我会督促大家排好队,我们的放学秩序可棒了!”诺诺同学说:“我是图书管理员,我督促同学们爱护图书,按时归还,同学们个个遵守规则,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规则在榜样中开花

我们在组员与组员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和评比。比如在开展“我们不乱扔”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们引导学生明白“我們现在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规则”的道理。我们要提倡“弯腰精神”,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没有带垃圾袋、找不到垃圾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养成随手带走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的习惯。学习了“我们小点声”后,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公共场所中文明用语的必要性,还要学会“做个小小调音师”:课堂上要大声发言、小组讨论要放低声音、图书馆看书要保持安静……

开展这一系列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能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对规则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提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站在学生立场,努力设计和开发出与规则有关的微课程,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规则意识,在实践中认识并认同社会行为规范,进而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数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2]张晓梅.游戏中儿童的规则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儿童微课程群开发的校本叙事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微课程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探究
区域游戏中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