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2-05-30徐飞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思维能力初中数学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徐飞(1982—),女,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

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现阶段,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使教学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开展灵活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也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所抵触的一大原因。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强的动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并在参与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训练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1]。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思维

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生活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可见数学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此,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有一个任务需要甲和乙两人共同完成,他们每天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甲为了提高效率,先改装自己使用的机器,耗费了2.5小时,在上午工作结束时,甲比乙少做了40个零件;但在下午工作结束时,甲比乙多做了420个零件。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甲乙二人各做了多少个零件吗?”学生在教師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调动思维,分析题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究,学生想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并积极地参与解题。很快,学生便想到设甲和乙各做的零件个数为 x 和 y。然后进一步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而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思维能力。

(二)创设探究情境,促使学生有效探究

数学知识复杂多样,教师仅凭语言灌输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只能迫使学生机械记忆,打击学生思维创新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改变策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利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自主意识,促使其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平方根”时,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为学生设置悬念,进而创设探究情境。首先,教师给出一个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回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很快,学生便回答:“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教师又给出一个面积为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回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又很快回答:“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其次,教师再给出一个面积为3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回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此时,学生被难住,感觉这一问题似曾相识却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引出“平方根”的概念。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并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根据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当正方形的面积是3平方厘米时,边长为。学生还通过类比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对“平方根”的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探究,并在探究中体会到很大的成就感。

在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有效创设探究情境,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推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渗入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并使学生的思考更加顺畅。抽象的数学内容并不是教师简单地用语言就可以传授成功的,而是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传授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适当地渗入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简化数学问题,丰富数学内容。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3]。

(一)渗入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入,能够改变这一点。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数学知识形象化,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二次函数”时,首先,教师分析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提问学生:“二次函数表达式y = ax?+bx+c中,a 对函数图象有着怎样的影响?”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但学生意识到,直接地思考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 2x ?的图象,学生发现这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曲线;随后学生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 -2x?的图象,学生发现这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曲线,而且这两条曲线是关于x轴对称的。这时,学生大胆地猜想,a的正负值影响曲线的开口方向,当a为正值时,曲线开口向上;当a为负值时,曲线开口向下。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又试着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 3x?和y = -3x?的图象。最后,学生通过画图对a的值有了一定了解,并继续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图分析表达式中b和c的意义,借助图形对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了很好的了解。

在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有效地渗入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借助图形进行思考探究,很好地把数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成功地推进学生有效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渗入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它可以让数学问题简单化,让解题的思路更具条理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多角度地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探究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完善学生的思维体系[4]。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师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它其中的两条边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请问这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想当然地认为第三条边就是三角形的一条斜边,得出其长度为5厘米,周长为12厘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类讨论这一问题。很快,学生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问题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思考。第一种情况,3厘米和4厘米的边都为直角边,可以得出第三条边的长度是5厘米,進而得出这一三角形的周长为12厘米。第二种情况,3厘米的边为直角边,4厘米的边为斜边,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可以得出第三条边为厘米,这样可以得出这一三角形的周长为7+厘米。学生分类讨论,对数学问题有更具条理性的分析,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发展,并对勾股定理的知识有了更充分的理解。

在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思考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设置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活跃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有效设计,借助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但题海战术并不能凸显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它只会让学生抵触数学学习[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适时、适量地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思考,充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设置层次性问题,促使学生有效思考

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并不能立即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层次性问题由难度系数递增的问题组成,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逐渐接受知识的空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设计一些层次性问题,使问题由易到难,并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层次性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分析。第一组练习题:2 x +7=9,5 x -2=8,3 x +3=2 x +7,这组练习题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简单地进行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能够解答。其次,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设计了第二组练习题:2-(1- x )=-2,4( x +0.5)+ x =7,11 x +1=5(2 x +1),这组练习题需要学生具备更高阶的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有了这两组练习题的铺垫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最后,教师设计第三组练习题:(0.5 x -1)/0.2-(0.1 x +2)/0.3=-1,( x -1)/0.3-( x +2)/0.5=12。学生通过解答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完成了学习目标,培养了解题能力,有效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开放性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多方面地思考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局限,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在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有了简单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一道数学题: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B点和C点不重合,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证明△ABD与△ACD全等,这个条件是什么?学生开始思考,并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内容。很快,便有学生回答:“∠BAD=∠CAD,利用的是‘边角边的判定方法。”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继续换角度思考探索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思考,很快,学生又有了新的思路,想到BD=CD,利用的是“边边边”的判定方法。还有学生想到AD⊥BC,利用的是“HL”的判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究这一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思考探索,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开展教学,为学生搭建思考探究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索南卓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147-148.

[2]徐爱马.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J].学苑教育,2021(34):27-28,31.

[3]吴致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2021(50):201.

[4]潘婷.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6):56-58.

[5]刘小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01):77-80.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思维能力初中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