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2-05-30孙素清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确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并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做好教学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

作者简介:孙素清(1972—),女,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都需要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结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更加关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意识到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一、小学生发散思维的特点及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经过系统地训练,他们的思维更容易受到知识水平以及认知习惯的影响。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学学习教材知识,这就使他们的思維方式呈现线性的特点,而线性的思维往往是片段式的。

首先,笔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不具有流畅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对单一,思维的线性特点比较强。即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也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发散。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通性较差。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没有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再次,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没有发散思维,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就导致思维具有重复性。最后,发散思维具有多感官性。发散思维能够调动视觉以及听觉收集信息,并更好地与情感进行结合。然而,学生没有更好地调动感觉器官,这就导致他们难以得到思考的结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夯实基础

扎实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教师就难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教学的重心,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的公式以及定理。教师还需要挖掘教材知识的核心,延伸教学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自身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个完备的数学知识结构框架,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的教学结尾,教师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结合“表内乘法(一)”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牢固的知识结构框架。首先,教师针对这两部分的知识制作思维导图,对每一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总结深化对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建立起整个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夯实基础,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发散思维。其次,教师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简单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并强化记忆:有3名学生,他们每人手上都有2支铅笔,请问他们一共有几支铅笔?教师写出2+2+2=6,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这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2×3=6或3×2=6。最后,教师设置判断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错:1.3个2相加的算式是3+2=5;2.5+5+5+5改写成乘法算式是5×4。通过以上简单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巩固了基础知识。在教学总结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表内乘法口诀,让学生寻找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强化记忆。在学生背诵完成后,教师开展测试小游戏,采用“开火车”等游戏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背诵,由此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激发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次,教师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进行新课导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结合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教材设置问题情境,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小兔子的新家”进行教学导入:“小兔子请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它的新家做客,同学们愿意去参观吗?”学生回答:“愿意。”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通过多媒体屏幕,看看小兔子的新家出现有哪些图形呢?”学生回答:“门是长方形的,窗户是一个五角星的图案,整个屋子是一个正方形。”教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吗?你们是否认识‘角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构成这些图形的要素‘角。”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中,进而积极寻找图形。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我们的校园中,很多地方也有角,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发散思维,并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学校的花坛是正方形的,有直角。”有的学生回答:“学校操场的足球架也有角。”这样,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思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后续的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中,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回忆自己所观察到的角,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数学的抽象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而了解到知识源于生活,深化了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思考与尝试,担心学生出现错误,担心学生的答案与自己所预设的不一致。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是急于将自己的思路告诉学生。以上情况,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题目,要确保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选择的题目超纲,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长此以往还会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影响到发散思维的发展。另外,如果教师选择的题目过于简单,学生也会失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同样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数学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发散思维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把题目投影出来:项目工程队伍计划修筑一条长为120米的道路,在道路底下铺设管道。项目工程队伍前5天修了道路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来进行计算,修完这条道路还需要多久?教师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完成解答,并至少想出两种计算方法。其次,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解题方法,积极地参与到题目的解题过程中。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在学生所有的答案中,一共应用到五种解题方法。一部分学生从工作效率的角度进行计算,也就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进行计算,可以得出两种方法:1.120÷(120×20%÷5)-5=20(天);2.(120-120×20%)÷(120×20%÷5)=20(天)。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应用“分数的意义”的知识,直接进行计算,主要有三种方法:1.1÷(20%÷5)-5=20(天);2.(1-20%)÷(20%÷5)=20(天);3.5÷20%-5=20(天)。在“百分数(二)”的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应用题,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进而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样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解答问题中,并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2]。

(四)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设定好相应的思维活动任务,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学生激发了发散思维。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获得不同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进一步地发散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估算24×15的积是多少。有的学生在脑海中进行估算,有的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估算,他们分别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数值。其次,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的估算能力都不错,但是你们能否精确地计算出24×15的积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学生自己思考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其中。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利用之前所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出24×5的积,再计算出24×10的积,再将两者进行相加,求出了最后的数值。还有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知道如何进行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这几个学生在小组中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小组成员求得了最终的数值。最后,在整个小组实践探究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不断拓宽思路,并寻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发展。

(五)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部分,它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转换思路,从问题的对立面入手进行思考,形成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引导,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利用逆向思维,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设置热身题目,让学生学习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在组合式的拼接图形中,求其中一部分阴影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先求得其他部分的面积,再通过相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题目落实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实践应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时,首先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习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其次,教师需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的习题资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编创更多的变式习题,进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李叔叔从某一城市坐火车去北京,一共用了12个小时,火车1小时大约前行145千米,那么该城市到北京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拓展性应用题,需要学生理解题意后进行乘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么样?最后算什么?”学生一一进行回答,并总结这道题的运算规律,寻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题学习运算,并从中总结运算规律,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不断发展改革,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确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并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做好教学优化。教师可以更多地尝试将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苏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路径探思[J].新课程,2022(07):164.

[2]姜丰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师博览,2021(24):67-68.

猜你喜欢

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