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2-05-30殷小茹

求知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化学教学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重任。文章论述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价值,探讨在初中化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指出教师要基于化学发展历史,让学生体会劳动意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劳动内涵;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开展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詞: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初中化学;劳动;教育渗透

作者简介:殷小茹(1999—),女,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一、劳动教育的概述

《教育大辞典》提出,劳动教育即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1]。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劳动教育也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中迎来了发展新纪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国家战略方针上对劳动教育育人铸魂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2]。2019年,党中央出台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劳动教育相关指导纲要[3]。202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劳动教育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地[4]。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5]。随后,各省份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结合实际、凸显特色的劳动教育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也承担着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重任。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风向标

劳动是一个人情感表达、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集中展示,对学生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首先会慢慢领会和理解丰富的劳动知识,随后逐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加入劳动中,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性地改变生活和世界,在正确德行的引领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动手、甘于奉献,最终达到强化素质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磨炼艰苦奋斗品质的效果。

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所拥有的动手实践机会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培养劳动意识的最好途径就是手与脑之间的相互转换,将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惊艳美妙的溶液酸碱性检验,细致耐心的氧气制备过程,有趣又神奇的实验现象,互助探索的实验小组……只有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初中化学教学中,让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通过化学知识所搭建的桥梁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才算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了合格的风向标。

(二)于教师:教学方法新思路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述课本中的知识,课堂上没有多余的活动形式和知识延伸。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劳动,思维也不能够被激活与启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考出较好的成绩,但这种教学方法从始至终都忽略了化学教材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无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和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相径庭。

基于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深耕教材,创造性地应用课本内容,挖掘化学发展历史,结合生活中的趣味常识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地引入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开发一系列渗透劳动教育的新兴课程,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其一,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培养自主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其二,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新型课程的能力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由此构建出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成长发展的绝佳机会。

(三)于社会:科学技术储能仓

毋庸置疑,化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跃进式进步发展和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的便利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各类纤维、腈纶、染料的生产,让人们穿上了舒适柔软、款式新颖的服饰;各类厨房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让人们尝到了美味佳肴,满足舌尖上的愉悦;各类燃料能源和零件材料的开发利用,让汽车通行、火箭升天都不再是梦。

社会在不断进步,祖国未来发展的接力棒将传递到新时代的孩子们手中。对此,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学好化学,热爱劳动,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但现在部分青少年养尊处优,对于劳动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劳动意识十分淡薄,劳动技能尤其欠缺。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迫在眉睫,学生和教师要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热爱劳动、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追寻化学历史足迹,体会劳动意义

在科学的漫漫长路中,只有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才能向着真理不断靠近。科技成果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经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才取得科技发展的一小步。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可以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劳动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教材中的《氧气》一课,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段曲折漫长的历史,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三位科学家前赴后继,才得以揭开真理的面纱。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制出了氧气,但是他们对“燃素说”深信不疑,1775年,拉瓦锡[6]通过长期的空气定量分析,突破了“燃素说”的束缚,敢于批判与挑战,最终真正发现了氧气。又如《水的组成》一课,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元素说”都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66年,卡文迪许发现了氢气,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次的氢气爆炸试验后,发现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1782年,拉瓦锡利用高温下水蒸气与铁的反应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结合形成的化合物,而不是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1787年,拉瓦锡通过氢气与氧气反应合成了水,同时还通过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两个实验充分证明了水的组成,人类终于对“水”有了深入且规范的理解。

(二)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感受劳动内涵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缔造美好生活也离不开对化学知识的巧妙运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能够融入化学知识讲解的生活情境和劳动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理解化学知识,感受劳动背后的内涵[7]。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自然界的水》时,教师可以收集一小瓶河水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水里包含多少种成分?将浑浊的水变成平常的饮用水需要哪些步骤?这些步骤需要使用什么装置?需要运用哪些化学试剂?”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教学引发学生对净水本质和原理的思考,最后带领学生自制简易净水装置。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雪碧入手,开展一场“雪碧的探究之旅”[8]。环节一,品尝雪碧,引导学生推出二氧化碳的存在,并用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环节二,探秘雪碧,通过实验解答雪碧被称为碳酸饮料的原因;环节三,自制雪碧,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智慧与劳动结合的魅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培养劳动习惯

提到化学,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实验。实验是化学学习和探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实验也是一个绝佳的实践劳动机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并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备氧气的实验中,有检验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试验结束后先移出水槽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等步骤,这些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讲授《燃烧和灭火》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让其通过自主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所给的仪器和药品,用更多元的方法验证和解决实验问题。在学生明白燃烧的条件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再次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多组对比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9]。通过亲身实验和探究,学生不仅熟悉了实验操作技能,学到了实验相关知识和化学理论,还能将动手动脑能力迁移应用到日常劳动中。

(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

参加劳动是劳动教育开展的基础,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帶领学生到劳动生产场所参观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周边的化工厂、净水厂、环保局等结成合作伙伴,方便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及劳动的艰辛过程,从而学会尊重劳动,提升其劳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后,学生对化石燃料和清洁燃料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部分燃料燃烧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影响。在该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三废”是什么,该如何处理“三废”;也可以进行塑料制品回收,让学生了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学材料和白色污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10]。在讲授完《化学与生活》后,学生了解了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举办“我的营养我做主”活动,让学生自主搭配出营养均衡的餐食,并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结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于学生而言,为全面发展树立了合格的风向标;于教师而言,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新型课程提供了思路;于社会而言,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建设了“储能仓”。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初中生的劳动教育,为其发展成“五育”并举的社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4.

张烁,王晔.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9-07-09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2-03-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教育部. 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康永军,王荣华,刘媛娜. 基于化学史教学发展初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水的组成”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62-65.

王晔. 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课堂教学:雪碧的探究之旅[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21(11):53-55.

袁建霞. 浅谈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 科技资讯,2020(9):175-176.

周恩芳. 启迪智慧 点化灵魂: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J]. 新课程·中旬,2013(8):144-145.

马伟鹏.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融入思考[J]. 考试周刊,2021(70):121-123.

猜你喜欢

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化学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