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探析

2022-05-30贺吉祥

求知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幼儿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部分教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较少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文章从对活动案例的分析切入,从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订、活动过程的实施三个方面探析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思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科学探究通识,使课程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感知、体验和获得科学知识,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贺吉祥(1987—),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阿拉乡博拉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幼儿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3—6岁年龄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学、好问、好探究、好模仿。教师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直接经验,能激发其探索兴趣。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为此,教师要观察、发现、呵护幼儿的好奇心,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幼儿以观察、比较、分类、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分类、标记、记录等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部分教师较少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师对科学领域了解不足,担心自己讲解得不清楚;二是科学探究活动对材料要求较高,教师在准备材料时遇到困难;三是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可控因素,部分教师驾驭不了课堂等。为了促进教师设计和实施活动水平、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笔者通过相关活动案例的分析,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

一、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

关键经验是美国HIGH/SCOPE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1]。美国HIGH/SCOPE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以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作为有力支撑,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和典型行为表现,从而为幼儿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组织幼儿开展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要解决孩子们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師应把幼儿的关键经验作为衡量幼儿现有经验和水平以及观察幼儿兴趣和需要的依据。关键经验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也可以作为教师选择教育内容的参考依据。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结合《指南》对幼儿培养的相关要求。

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主要从生成和预设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生成

生成的内容应来自幼儿的真实问题,来自幼儿对周围事物发现、接触和观察的过程,比如,为什么影子会变高和变矮?教师要接纳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

1.珍视问题:教师要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好奇心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如果幼儿的好奇心没有得到重视,其高频次的问题没有得到回应,那么,幼儿宝贵的好奇心就会慢慢减少。

2.筛选问题: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学、好问、好探究、好模仿,对于幼儿提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师应基于《指南》或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筛选出可以生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并以此开展活动。

(二)预设

预设的内容要结合《指南》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对接幼儿的关键经验。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和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开展活动。

例如,小班科学探究活动“运水”就是一个生成活动。小班的孩子比较喜欢玩水,也喜欢动手、动脑摆弄和探索身边常见的物品。他们具有使用工具玩水、玩沙的经验,会用不同的工具,如渔网、杯子、小筐等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幼儿运用不同的工具浇水,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对此,他们提出了问题。同时,教师也发现幼儿缺乏对这类材料共同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所以幼儿无法清楚、准确地说出原因。教师由观察、了解到的幼儿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开展“运水”活动。

二、制订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既是教育活动的起点,指导教育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规定教师与幼儿活动的方向和策略,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活动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更是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2]。活动目标包含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知识经验。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这一目标主要指向情感态度方面。在科学探究中,好奇心和兴趣是前提条件。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主要表现为喜欢接触自然以及新鲜的事物,喜欢户外活动,乐于与家人与其他同伴一起了解周围的事物。面对问题,幼儿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答案的各种猜想,会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验快乐。例如,在活动案例“运水”中,幼儿对运水工具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时会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寻求和验证答案。对此,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提问,耐心、认真倾听并及时记录,并做出积极回应,以形成良好的探究开端。教师要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关键经验的探究问题,多方面支持并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法和关键经验解决问题,得到答案,进而提升幼儿的经验能力。

(二)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

爱探索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会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特定的环境互动,表现自己的认知,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科学方法[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探索是基础方法。幼儿的观察方法会因为观察任务和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主要有简单对比、长期跟踪观察等方法。二是分析问题,包括思考、猜测、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及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再进行调查验证,即对预测性结果制订计划或调查方案,选择适宜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的计划和调查方案进行调整。三是随着调查验证的进行,幼儿要有意识地去收集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信息。其中,最有力的收集信息方式的就是做记录。这是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学习与发展的呈现,是幼儿自我积累和知识经验框架构建的见证,是其表现个人想法的依据,表现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的培养以及对事实的尊重。例如,在活动案例“运水”中,幼儿通过操作运水工具,思考并猜测部分工具不能运水的原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逐一验证、仔细观察并根据验证结果对工具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结论。

(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幼儿获得探究与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在有意义的情景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结果[4]。这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过程。例如,在活动案例“运水”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物体和材料的性质、结构特点、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帮助幼儿加深对物体和材料共性和不同特点的认识。这一活动的重点是,教师将日常的物体和材料作为幼儿探究的对象,使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够在有意义的情景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从而积累更多的关键经验。笔者结合《指南》的相关要求和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指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制订科学活动“运水”的目标,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案例“运水”的目标如下:

1.帮助幼儿认识工具,体验使用工具运水的乐趣,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2.使幼儿乐于尝试和思考,提高其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使幼儿通过探究,了解哪些工具能运水,哪些工具不能运水,并了解原因。

三、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一)一般的活动过程有三大环节

导入环节:此环节重点是教师引入主题内容,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产生问题。

基本环节:让幼儿经历探究过程,包括观察感知、提出问题和假设、操作实验、开展探究、记录和整理新获得的经验和结论、解释与交流。

结束环节:总结、提升、运用和迁移。

(二)以科学探究活动课“运水”为例分析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环节

情景任务导入。教师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的种植园,引导幼儿发现其中两块地的泥土较干,激发幼儿为植物浇水的意愿。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幼儿产生问题。“运水”活动的导入环节就是充分利用了园所的自然环境,设计真实的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2.实操环节

(1)对运水工具进行观察、感知

教师将幼儿带到摆放材料的桌子旁边,并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工具,用它来做过什么呢?你们没见过哪些工具?谁知道这个工具是做什么用的?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鼓励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等方式感知材料。教师通过“你们认识了哪些工具”和“你们没见过哪些工具”这两个关键问题,引发幼儿进行经验分享,初步认知材料。

(2)对运水工具的选择进行猜想

在幼儿观察和感知材料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这么多工具中,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把水盆里的水运到种植园呢?请选择一个你认为可以运水的工具,并说说为什么。这个环节就是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用提问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使用工具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将猜想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猜想内容有经验的支持,而不是凭空乱猜。

(3)进行实验,尝试运水

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工具进行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或者小组提问。比如:你选择的是什么工具呢?它能运水吗?为什么能运水呢?教师通过提问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是否观察到能运水的工具的明显特征。如果幼儿只尝试了一种工具,教师可以建议他们试试其他的工具是不是也可以运水。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运水的现象,探究哪些工具能运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工具外形与运水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之后的经验分享。

(4)记录操作结果并进行集体分享

在幼儿操作体验结束后,教师请幼儿将操作的材料进行分类,将能运水的工具放在红色的桌子上,将不能运水的工具放在蓝色的桌子上。这是幼儿记录和整理新获得的经验与结论的环节。对于此环节,教师一般会要求中大班的幼儿利用表格进行记录。依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教师直接请幼儿将操作实物进行现场分类记录,便于幼儿在分享的时候有物可依。

记录操作结果之后的分享环节旨在促进幼儿交流。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比如:你刚才运水了吗?你发现了什么工具能运水?而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能运水的工具的共同特征。小碗为什么可以运水呢?小碗、杯子、水盆、水瓢这些工具都是什么样的呢?在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再梳理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小碗、杯子、水盆、水瓢这些工具四周都有边围起来,底部和周围没有小孔和小缝隙,水装进去就不会流出来,所以可以运水。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幼兒分享讨论不能运水的工具的特征。对此,教师带领幼儿走到放着不能运水工具的桌子旁边,并提问:这些工具都不能运水吗?为什么不能运水?你们刚才有没有尝试用它们运水?因为在操作的环节中,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试过这些工具,教师让幼儿再次操作,是为了让幼儿仔细观察漏水现象,从而发现水会从小孔和缝隙里流出来。教师据此做小结:筛子、漏斗、漏勺、竹筐、篮子的底部或周围都有小孔或者缝隙,水会从中流出来,所以不能用于运水。

3.结束环节

基于幼儿已经认识了能运水的工具,教师请幼儿给园里的植物浇水,感受运水的乐趣,感受成功给植物浇水的成就感。结束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提升、运用、迁移。这节活动课就是教师基于幼儿的经验,让其在情境中完成小任务,从生活出发并回归生活的过程。

结语

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接纳、尊重、支持幼儿,在互相尊重、宽容的氛围中培养幼儿敢提问、敢质疑、敢尝试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探究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科学活动应来自生活并回归生活;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探索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抓住提问的契机;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准备适宜的探究材料,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李慧丽.基于关键经验获得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2):18-21.

彭子桉.幼儿园专家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特征:以科学领域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2):70-73.

郑丽雅.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策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6):54-58.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9-120.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施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背影》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