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

2022-05-30邬茜萍

求知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新时代价值

摘 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征。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为劳育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其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培育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课程资源建设、校园文化熏陶、评价机制保障、家校社合力共建四个层面出发,思考探究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在促进小学劳动教育切实开展的同时,有效助力新时代“双减”政策落地。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邬茜萍(1998—),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了多项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是焕发新机,成为热点话题。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劳动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促进劳育的进一步落实。当前,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劳育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加强劳育,能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价值[1]。结合该观点,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素养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学生适当进行生产、服务性劳动体验,初步了解、感悟职业劳动。

基于此,笔者将劳动教育的特征概括为实践性、整合性与开放性。实践性指的是学生要投入实践中,而不是空谈理论;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合性指的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应是单一形态的,而要实现多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2],包括理论或活动形式的、校内或校外开展的、集体组织或个人参与的各种类型的劳育。开放性指的是劳育应保持开放的姿态,结合劳动形态的变化调整内容、拓展范围,将生活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与劳动教育结合。

二、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尽早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极具价值。

(一)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劳动教育必不可少。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要继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作为劳动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其运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当尊崇劳动蔚然成风,劳动教育最终能达到塑造时代新人、创造美满生活的目的[3]。总之,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在教育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五育”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的发展起着根基性作用。其一,劳可立德。学生责任心和意志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上劳动课、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在收获劳动成果之际,也能形成良好品德。其二,劳可益智。劳动教育是体脑结合的过程,学生参与劳动锻炼,将所学知识与真实劳动结合,能强化对课堂文化知识的理解,可达到益智的效果。其三,劳可强体。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参加室内外劳动实践,可以充分锻炼与舒展身心,从而强健体魄。其四,劳可育美。在劳动中学生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培育自己的审美人格[4]。综上,劳动教育是实现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能使“五育”互相融合、渗透,对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培育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一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如此强调。在劳动活动中,人们会产生新的灵感,并创造出新的产品,充实自身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当今社会,劳动教育是培育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能通过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來提高劳动效率。这是关于实践创新这一要素的重要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创新与劳育的密切联系。通过劳育实践,学生能够手脑结合,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活动,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创新意识,这正是创新的根本[5]。开展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与创造,是顺应教改潮流的一大体现。

三、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切实开展,可从课程资源建设、校园文化熏陶、评价机制保障、家校社合力共建四个层面展开,以拓宽实践路径。教学要注重实效,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价值。

(一)完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师资培养

1.完善课程资源开发

《纲要》明确强调,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当前,各小学的劳育课程主要按照教育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来开设,学校教学场所、设施较为单一。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构筑完整的兼顾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曾在一所注重劳育的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该校充分依托其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研究并开设了“半塘”田园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劳作,在生态中探索。该小学打造了农耕社团、班级农场、家庭田园、亲子菜园等劳动教育阵地,有利于课程教学。此外,根据不同性质的劳动,学校开发不同的劳动课程群,包括探究性劳动、仪式性劳动等,涉及不同领域,开设有适合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项目。鉴于此,笔者认为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挖掘课程资源,形成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2.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劳动教育具有整合性、开放性等特征,将其与德智体美“四育”结合,能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专门课程,还可以将劳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悯农》一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还应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背后的意蕴,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从而使学生能真心实意地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此外,在道德与法治、班会课授课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在科学课、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布置场地、整理器材等劳动。总之,渗透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发掘劳育资源,将劳育理念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现阶段小学劳动教育的主力军,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劳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部分为兼任教师,兼任劳育教师自身的劳育素养难以保证,并且未受过系统的劳育培训。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应从宏观层面着手,在地位和待遇方面一视同仁;培养一批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在工资待遇、考核提升、教师发展等方面提供相应补助,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其次是学校层面,各校考虑自身设施、资金等情况,设置联合专任、兼任教师的劳育师资队伍,同时可聘请专家授课指导,组织本地特色劳育课程讨论,让更多教师接受劳动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最后,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相关任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参与专门的教学培训、在线学习、名师工作室教研评课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二)多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1.充分利用并规划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属于劳动教育隐性课程,是对学生劳育观念和劳育精神的内隐式熏陶。《纲要》指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而言,学校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可加入劳动元素,让劳育氛围氤氲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例如,在校园内开辟花草园,园内除了学校统一种植的植物,还可以集中展示学生在家养护的各种花草,并设置花草养护习性标牌,方便学生学习了解;在校内设置趣味性劳动宣传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热爱并重视劳动。环境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并规划好校园环境。

2.开展丰富有益的校园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有益的校园活动,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劳动氛围。如开展“劳动月”主题活动,其间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邀请榜样人物进校园宣讲,开展美化校园的种花植树活动,等等。又如,学校配合当前的“双减”政策,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开展常态化的劳育活动,以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此外,还可以发挥线上平台的作用,将劳育活动与多媒体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互动性等特点,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以学校劳育带动家庭劳育的实施,全方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健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与监督机制

1.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劳动教育在目前的学生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不高,对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增加“劳动素养”板块,完善量化考核标准,设置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将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指标纳入其中,将这些指标细化,明确小学各阶段应达到的标准。一方面,以此作为考核学生的参考标准,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这一评价体系获得教学反馈,从而以评促教。

2.完善劳动教育督察机制

为了促进劳动教育起到实效性作用,相关人员应完善督导监察与激励机制,在教育督导体系中强调学校劳动教育。有关部门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指导与监督,如通过政策倡导、一定的经济支持、奖励措施等形式,激励积极认真开设劳动教育的学校和地区,以保护劳育成果,扩大劳育建设影响力[6]。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师生的共同监督,可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

(四)“家校社”合力推进小学劳动教育

1.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古人育子有先学“洒扫应对”再“开蒙学字”的做法,当今时代的家长也应做好劳动启蒙教育。家长要更新自身劳育理念与知识,在教育中少一些溺爱与包办代替,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此外,劳动教育要形成家校合力,在学校和家庭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通过网络媒体、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实现信息共享,全面掌握孩子的劳动情况。同时,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相关劳育活动,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方法。家校共育,达到“5+2>7”,使劳动教育付诸实践、见之生活,真正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社区同样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可组织安排学生走进社区、福利院等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性劳动,进行劳动体验。具体而言,各小学应积极推动校内外实践结合,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工作,如捡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田野、工厂等,体验生产劳动;专业工作人员进校园,合理、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小学劳动教育效果。

3.加强小学与职校的合作

为促进小学劳育的实施,小学与职校联合亦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多存在无心、无力应对劳动教育的现象,而职业院校可以其独特优势,助力小学勞育的实施。一方面,职校能提供丰富的劳育资源,包括课程、场地、“双师型”优秀教师资源等;另一方面,职校有其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的工匠精神、敬业风气,对学生有职业启蒙作用[7]。职校参与小学劳育,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既可以借助职校优势推进小学劳育课程的开发,又有利于改善公众对职校的偏见,是协同育人、互利共赢的有效模式。

4.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劳动教育要触动人心,需要“家校社”一体化。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劳动尊卑论如今已不再适用,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才应受新时代推崇。对此,媒体要加大权威发声,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媒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及时宣传和报道典型事迹,包括劳模故事、工匠精神等,作为学生劳育的切入点;疫情期间,及时发掘相关医务工作者、社区基层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公共服务意识。总之,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张利钧,赵慧勤,张慧珍.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价值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3-6.

吴颖惠.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5):7-12.

黄如艳,李晓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33):1-5.

张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5-20+27.

林克松,熊晴.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逻辑、向度与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1):28-33.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新时代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给”的价值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