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分层教学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2-05-30曹宇华
摘 要: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鉴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让班里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教师应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法,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文章从多个角度对分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基础好、乐于思考,总是能够轻松理解新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基础不够牢固,学习能力不够强,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会感到较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践行分层教学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进步。具体来说,分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学生分层,打好分层教学的基础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层
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第一个依据就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无论学生的成绩是好还是差,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快还是慢,只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其就能够有所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对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不同的引导。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经过一番了解,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在未来的生活中用不到勾股定理,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思想方面的教育。首先,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勾股定理在生活当中应用的例子,某些特定的职业在工作时也会用到勾股定理;随后,笔者为学生指出学习勾股定理,实际上是为了感悟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笔者还选择了一些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剖析,如“两只小鼹鼠在地下打洞,从同一地点开始,一只朝南挖,每分钟挖8厘米,另一只朝东每分钟挖6厘米,10分钟之后它们相距多少厘米?”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在发现学生有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时,要及时进行指导。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
教师如果讲课速度太快,就会让后进生一头雾水,如果讲课速度太慢,就会影响优秀的学生进步。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第二个依据就是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汲取知识的速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处于同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到一组,更加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分成A、B、C三个等级,然后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理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科学分工,共同进步。
以“分式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首先,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带领大家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打好基础;然后,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分式的变形,如把2/2m变形为1/m;最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样,在合作中,学生都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随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包括化整、化正和约分,并要求学生练习分式的简化。
分层教学下的小组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促使后进生和中等生积极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科学分工,让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担负起自己的学习责任,在合作中成长和进步。
二、教学分层,构建分層教学课堂
(一)目标分层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1],教师为教学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如果只制订一个目标,就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践行分层教学法时要对目标进行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来确定基础目标、强化目标和拓展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明确的方向。
单项式乘单项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内容。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对于中等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能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单项式乘法运算的规律。对于班里少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提前组织他们自主学习,要求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详细阐述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教师还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后进生的练习主要以计算为主,提升其基础计算能力,针对其他学生的练习则是计算和应用题的混合。
有了专属于自己的目标之后,大部分学生就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来完成目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的信心。
(二)提问分层
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并不单独存在。科学合理的提问既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点拨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分层教学中,提问也是分层的关键。在面对一些后进生时,教师的提问要以基础性问题为主,确保他们能够回答正确,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问一些创新性、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其学习思路。
以“有理数与无理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铺垫新课,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一起说一说自己学过哪些数。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即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说出几种已经学过的数的类型。教师可以指定这部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这些学生基本可以列举出之前学过的不同类型的数,如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正数、负数、质数、合数等。由此教师可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降低他们对新知识的畏难心理。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问题:如果x2=2,那么x是什么数?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无理数的特点,因此教师可提问几名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运转的媒介。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
三、任务分层,确保分层教学的效果
(一)分层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大多数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实施任务驱动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以驱动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让班里的中等生来完成,在面对后进生时,则应适当降低任务的难度,反之,在面对尖子生时,则要将任务的难度适当提高。
以“反比例函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随堂练习任务。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练习任务应以基础题型为主,如自行写出三个反比例函数,并指出k值。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任务应以应用题为主,以锻炼他们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能力,如:苹果每千克x元,花10元钱可买y千克的苹果,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已知函数y=y1+y2,y1与x+1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0;当x=4时,y=9,求当x=-1时y的值。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任务后尝试完成培优任务。
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耐心为后进生提供帮助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从整体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班级所有学生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易遇到问题。因此,为了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让他们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这些学生,并耐心地予以指导和讲解。
一元二次方程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例如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学习了多种方法之后,一些后进生反而更加迷惑,无法确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所以在解方程时效率较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向他们详细讲解不同方法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方程,如直接开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a)2=b这种类型的方程。同时,为了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方法,教师还可以设计对应的练习题供他们练习。
教师应当关注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尤其是面对班里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评价分层,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班级里,教师可能会发现一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比较自卑,而部分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偶尔也会出现骄傲的情绪。为了帮助整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评价成绩,而是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2],例如可以评价书写的整洁度、作业的正确率、上课的学习情况等。
例如,在教学“弧长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弧长的计算公式,在讲解完弧长计算公式后,再利用一些例题巩固学生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師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发现一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听课时坐姿非常端正,笔记记得也非常认真。那么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教师可走到他的面前欣赏他的笔记,而后组织其他学生传阅这名同学的笔记,并这样评价道:××同学的笔记比老师的教案还要工整详细,复习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笔记,一定能够事半功倍!简单的几句评价和一个传阅欣赏的行为就能鼓励这名学生,使其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二)评价方式丰富化
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师可以丰富评价方式,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可以融入暖心的评语、物质小奖励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分组评价,并奖励优秀小组一些小奖品,每周或每月进行评定,调动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推动学生积极学习。
例如,在学习完“二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之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这部分知识,然后在班里进行公开评选,获得前五名的同学可以得到物质奖励——钢笔一支。在奖励的诱导下,学生会积极认真地复习这一节的知识,并详细列出思维导图。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与教师一起当评委,并将学生的思维导图投放在屏幕上,以供其他学生参考。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丰富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多设置相应的评价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常常被比作园丁,学生就是花园中的花朵。世界上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花,学生之间也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践行分层教学法,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 (20):94-96.
[2]梁丽明.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文理导航(中旬),2022 (5):67-69.
作者简介:曹宇华(1977—),男,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