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2022-05-30朱濛莲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实践研究小学数学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课堂互动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加深学生知识认知的关键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提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探索与探究知识,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朱濛莲(1998—),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是一种简单直接的交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恰当、准确、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与教师产生一种知识的共鸣,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与认知[1]。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基本原则

(一)难度合理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也应该精准把握问题难度,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效度,拓展他们的思维,展现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绘制平移图时,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的询问方式,通过难度适中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根据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比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棵小树想要在离自己3米远的地方画一幅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肖像,它应该怎样画呢?”给学生两到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后,教师继续提问:“谁可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由此让学生大胆说出绘画平移图的想法。在学生绘制好小树的平移“肖像”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认可谁的画法呢?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平移知识点,让学生阐述自己认同哪一个同学的画法,帮助学生解析绘制平移图形的关键点。最后,教师可以再次询问学生的意见,一步步深化学生对平移图形的认识,不断补充容易遗漏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他们达成对知识的有效理解。

(二)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让提问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让他们有更为清晰的思考方向。反之,课堂提问如果指向不明确,就很容易让学生获得错误的认知,让他们的思考偏离“主航线”,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2]。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一般会用图画引导学生认识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部分教师在展示完教学图片后,就会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这张图片中发现了什么?”这种指向性模糊的提问让很多学生无法察觉图片中蕴含的分数知识,不能精准地说出图片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如,教师展示一张分成3份的西瓜的图片,很多学生只会说自己看到了一个绿色的西瓜,西瓜的果肉是鲜红色的,等等。当课堂提问不能有效引入知识点时,学生也无法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让课堂提问更加精准。如教师可以将上述提问改为:“哪位同学可以发现图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学习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度开放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该坚持适度开放的原则。教师要以开放性问题推动学生全方位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培养下,学生不仅能具备求同思想,还能形成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稱发散思维,是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的前提,而开放性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最终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尝试用3个相同规格的正方形组成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可以使用4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轴对称图形吗?”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以4个正方形为基础,创造出各种各样形式独特的轴对称图形,最终对轴对称这一知识点形成全面的认识。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学生发展与拓展思维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开放性问题,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展示的舞台,最终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精准发问

发问是课堂提问中的重要内容。在发问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自然的表达。发问的措辞要准确,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发问时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提问的主要内容;第二,教师发问时应该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不能用生活语言代替数学语言。比如,平移是物体的一种运动方式,所以教师发问时应该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这种措辞精准、导向明确的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此外,教师还应该选择恰当的发问时机,要让学生跟上课堂教学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找准发问的最佳时期,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及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达成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这一课涉及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两个分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应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发问。比如:熊妈妈将一罐蜂蜜的四分之一给了熊大,二分之一给了熊二。熊大说这不公平,要重新分。教师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提问:“同学们认为蜂蜜这样分配公平吗?”很多学生大声说道:“不公平!”由此,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同学们会认为不公平呢?”教师先询问学生蜂蜜的分配是否公平,将问题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在他们判断的基础上,教师再提问:“为什么觉得不公平?”这其实就准确地把握住了提问的时机,教师没有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探究分数的大小,而是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反问时机的选择,其实是他们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反映。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精准发问。

(二)合理候答

候答指的是教师在完成发问之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本文研究候答主要关注候答的时间,候答需要教师关注两个时间点:第一,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等待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理解及思考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第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提出下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还会针对自己的回答做进一步的说明、补充,也可能会有其他学生提出质疑。教师一定不能轻视候答过程中的这两个时间点。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启动阶段,如果教师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便无法全面地思考问题,也不能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节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延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

(三)分层叫答

叫答即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叫答的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要重视学困生群体,鼓励他们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尽量回答相关问题,调动其思维,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了实现全方位的叫答,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分层设计,要以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叫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课堂提问惠及全体学生。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混合运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已知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小红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呢?教师可以让学生不要急于作答,而是先剖析问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分层次地向不同的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A层次:

1.你从题目中获知了哪些条件?

2.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B层次:

1.你是否能够列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

2.这道题目要先求什么?之后再求什么呢?

3.你能概括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如上,教师针对一个题目提出了分层问题,将问题解决步骤逐一细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思维拓展,以此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反馈策略

(一)追问

追问指教师要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充分地体现知识点。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利用这些问题追问学生,锻炼学生的反应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敏捷的思维,刺激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全盘思考,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课堂追问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找准追问时机[3]。一般而言,追问主要有两个最佳时机。第一,教师可以在教授重难点知识时追问学生,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其突破重难点知识。比如,在比较小数0.5与0.21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分别拿出0.5厘米长和0.21厘米长的物品,通过比较实际物体的长度来比较0.5与0.21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吗?”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通过小数化分数、比较高度等方式来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二,教师可以在知识点过渡教学时进行追问。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教学的衔接处追问。比如,在教學小数加减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顾整数的加减法,尝试利用整数的运算法则来计算小数,这样还能帮助学生复习整数的加减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追问:“整数加减法中的知识还可以运用在小数加减法的哪些方面?”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观察与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二)转问

转问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提问对象。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伤害。对此,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提问对象,要先安抚和鼓励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然后用“请一位同学来帮帮你好吗?”“你可以找一个你信任的同学来帮帮你”等方式转变教学局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其在听取他人回答的过程中继续积极思考。第二,转换问题角度。课堂提问环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思维跑偏或者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此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转移话题,让学生重新关注问题重点。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标出正方形的1/2、1/3、1/4,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得出1/2>1/3>1/4。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有的学生会说:“这些小数的分子都是1。”有的学生会说:“这些小数的分母越来越大。”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及时转变提问角度:“同学们发现小数的分母越来越大,那这些小数是不是越来越小?为什么?”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逐渐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教学重点,进而为学生后续的问题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展开。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科学、精准地设计课堂问题,以发问、候答、叫答的方式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最后通过追问和转问来获得提问反馈,逐层递进,最终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慕克鸿.有效提问 推动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0):199.

殷雪林.小学数学教师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5):115-116.

张国杰.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有效提问”的关联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417.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实践研究小学数学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