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让语言 更具张力
2022-05-30胡传亮
胡传亮
好文章往往语言精练、生动传神,字字句句都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牵引读者的情绪,让人读后心有所动,反复吟咏,甚至颔首微笑,拍案称快。而恰当、巧妙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就可以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扩大夸张”,有时更显真情。
夸张中最主要的类型是“扩大夸张”,即描写人、事、物或抒发情感时,故意将人或事物的特点、性质、作用往大处说,把感情表达得极其强烈,以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比如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叙事、写景、抒情上就长于大胆地夸张。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分别展现了蜀道之险、瀑布流势之猛、心中忧虑之多,体现了一种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唐代诗人贺知章就被李白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所折服,惊呼其为“谪仙人”。
再如《水浒传》中对武松打虎的描写:“那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这一句写了老虎的吼声之大,表现出老虎的凶猛,也侧面展现了武松的勇敢威武。作文《奔》中有这样一句:“他跑得很快,像一支离弦的箭,连影子都看不到。”极力写主人公的速度之快,展现了他身姿的矫健。这两处夸张都与比喻巧妙结合,均表达出作者的赞叹之情,很有表现力。
二、“缩小夸张”,有时更见真相。
夸张还有一种类型,那就是“缩小夸张”,用这种方法时,要根据事物的客观情况和自己的主觀意图的需要,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
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句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此处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了刽子手的凶残和华老栓的怯懦,揭示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依然存在“弱肉强食”现象的残酷现实。
作文《那一刻,我哭了》中,小作者这样描写同桌:“她心眼比针尖还小,巴掌大的课桌上都要画上一条‘楚河汉界,只要我的胳膊过了界,她就像麻雀一样叫起来:‘干啥呀?凭什么占我的地方?”这里,小作者用“比针尖还小”“巴掌大”等词,极力写同桌斤斤计较的性格,为后文写“我”对同桌的误解作铺垫。
三、“超前夸张”,有时更见风味。
“超前夸张”,也是一种常见的夸张形式,即故意将后出现的事物提前说出来。恰当地运用超前夸张法,可以极大地释放语言的张力,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让人物的情感更加强烈。
比如北宋词人范仲淹《御街行》中云:“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句词来源于他的另一首词《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句,但这句读起来更有风味,因为它运用了超前夸张法,酒还没有喝,就化成眼泪,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
作文《梦遇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卷起两条裤腿,站在稻田里,看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苗,俯下身使劲地嗅着,嗅出了那雪白米饭的香味来。”最后一句运用超前夸张法,将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提前说,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名醉心于杂交水稻培育事业,渴望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吃好饭的科学家形象。
当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要遵循合理、合情、合境的原则,不能为了夸张而夸张,要谨防滥用,避免弄巧成拙、语言浮夸,影响作文内容的规范性和思想表达的艺术性,降低作文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