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视域下突破政治主观题瓶颈的研究

2022-05-30严秋平

高考·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研究

严秋平

摘 要:新高考政治主观题多以生活情境和时政热点为背景,构建复杂、开放、真实的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做事做人。主观题是政治试卷的难点,学生提高答题水平较为困难,是需要突破的瓶颈。本文在新高考视域下,对政治主观题答题瓶颈进行突破研究,落实教师立德树人目标、强化基础整合,融入时政热点来完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审设问、解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调用知识、规范答题。

关键词:新高考;政治主观题;教学研究

一、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特点

(一)试题立意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高考试题编撰小组预设测试的意图和指向,即为高考试题立意。试题立意即试题的灵魂,反映了国家意志,对其进行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考政治主观题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高考政治主观题要求学生强化基础、落实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引领价值导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四个自信”等。如,2021年广东卷第19题以“革命烈士家书”为背景,让学生分析家书对人的积极作用,革命烈士家书承载着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2021年湖南卷第18题以新时代立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2021年河北卷第17题国家治理体系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旨在考查学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助于学生增强制度自信;2021年广东新高考试卷在“经济”类部分考查“新发展格局”,其立意指向我国经济发展的追求,所以给出的答案要向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靠拢,这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二)素材选择关注社会热点与现实生活

新时代,高考政治主观题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角度出发,选取了不同类型的素材,并且每个素材都有其特定的主题,体现出了时代性、真实性、导向性等特点。同时,新高考政治主观题不仅结合了当下的时政热点,也注重百姓生活中的热点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2021年湖南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2018年全国1卷高考政治主观题涉及我国马拉松热;2019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涉及进口日用消费品;2021年广东新高考题如何看待“信息茧房”等,这些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三)知识考查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高考政治主观题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必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只有学生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结合,深度理解课本教程、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其中,要突破的难点在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的再建构、再分析、归纳、迁移,需要学生深度学习、灵活思考和概括语言。例如:2020年的全国III卷“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学生必须遵循理论的内在逻辑,迁移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的基础知识,提取第三段情境材料中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抓住水沙关系这个关键,然后运用课本知识阐述在黄河治理战略思想中的具体表现。学生只有提高获取与概括、论证与阐述的能力,才能做出完美的答案。

(四)答案设置强调生成性与层次性

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主要有指向精准、内容精细、强调生成、富有逻辑四个特点。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通常是围绕设问进行设置的,是非常具体和确切的,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紧扣设问,切中问题,简明扼要。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3题“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中,要抓住“垂直整合模式”与“供应链模式”两个关键词,比较两种模式的现实原因和转型优势,设问非常明确。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虽然源于教材和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搬运和照抄,需要学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机械的整合。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是富有逻辑性的,这就要求学生的答案要清晰、有层次。例如:本小节中提到的真题,学生需要先分析甲企业转型前的优势与不足,怎么转型,转型后的优势,优势又要从企业经营、产品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合作的角度分析,最终落点在提高经济效益[1]。

二、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研究对学生解题的启示

(一)明确设问,掌握答题方向

新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中蕴含着试题立意,不管设问范围有多大,但切入点都比较小,设问的角度与答题方向有着直接的关联,答题时必须从背景材料和问题中明确设问指向。以2021年广东省高考政治卷第17题为例,把握设问,准确定位。

1.审清知识限定

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定的,一旦答案脱离这个限定的范围,答案结果就不会理想。例如:第17题第1问“以短期和中长期分别来谈对明确主体企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短期时要围绕“生产成本”,回答中长期时要围绕“经营策略”,这样才算是在明确设问的基础上,把握答题的整体方向,避免答案偏离知识限定范围造成失分的后果。

2.审清主体限定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主体的限定可以分为显性主体和隐性主体,对学生来说,显性主体是非常明显的,通常表现为直接提问。如,第1问中主体很明显——“排放企业”,第2问的主体——“市场与政府”,学生只需要紧扣主体,运用书本知识作答即可。与显性主体相比,隐性主体在设问中并不明显,通过分析材料、运用知识推理才能够找到。如,第1问就要求學生根据“交易”这个关键词,延伸和推理出“市场和市场机制”两个隐性主体。

3.审清题型限定

在高考政治主观题中,题型限定指的是设问类型。新高考设问改变过去直接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设计更加巧妙而富有新意。如,第1问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辩证思维,分析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第2问是“概述原因”,学生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组织答案,确保答案全面而具有完整性。

4.审清答案层次

从高考真题来看,政治主观题的设问所指向的答案具有逻辑层次性。基于此,学生首先要做的是根据限定划分问题的层次,厘清答题思路,确保答案清晰而富有逻辑。如,回答第1问,先要分为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短期碳排放交易增加高排放企业的成本,增加节能型企业的收益;中长期来看,高排放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变不利局面,节能型企业因为受益而进一步激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最终落点是全社会实现绿色发展。

(二)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对高考政治主观题来说,对学生的考查还包括是否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设问中可以看出,“结合材料”“根据材料”等关键词频频出现,说明了解读、分析材料的重要性。第一,学生需要积累情境与知识的关联,上课时认真做好笔记,整理知识思维导图时必须匹配熟悉的情境,把知识变成自己所熟悉的情境和语言。第二,分析材料的主旨思想,可以重点分析材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对材料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一般材料中都有句号或者分号作为暗示信息,厘清材料的层次关系。圈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将其与所学过的知识点与关键词联系起来,在脑海中对接考点,为写答案做好准备。

(三)调用知识,规范组织答案

通常情况下,在高考政治主观题解答的过程中,组织答案是最后一步。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学生要根据从材料和设问中掌握到的信息搜索自己的知识库,准确挑选与应用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知识一定要和材料高度契合,不能盲目堆砌观点。其次,组织的答案必须是规范的。在回答格式方面,要分段落、分层次进行作答,而且要观点鲜明、分析到位。在回答内容方面,一定要运用政治术语,切忌不能使用地方语言或“大白话”。在回答结构方面,要做到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三、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研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落实立德树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突出考查学生价值观、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在备课中明确四维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注重价值引领与核心素养的落实[2]。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关注近期的时政热点、生活热现象等,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贴合的素材,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在思想和情感上有更多的成长,还能提高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例如:在“个人收入分配”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与共同富裕有关的热点问题和成功案例,让学生在阅读素材时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思考如何落实共享理念、建设共同富裕,并且还能增强其制度自信,提高其政治认同。再如,在“新时代劳动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说说你想要从事这个职业的理由?”“如果在工作中有其他人侵害你的合法权益,你怎么维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锻炼解答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践行公共参与,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强化基础知识

无论是在新课学习中还是高考复习中,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那么在答题上就会存在某些漏洞。在备考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通过默写、演讲等手段来检测基础知识,并将知识点与经典题目相结合,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然学生即便记下了知识也无法与情境匹配,无法准确调用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生活化、概念情境化、抽象具体化,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新概念。由于高考注重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现模块知识的纵向联系,驾驭模块与模块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以便学生在答题中做到灵活运用。

(三)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对新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命题人的意图更加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和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做人和做事[3]。基于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适应当下、未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品质。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分层议题,为学生搭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例如:在讲解“新发展理念”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总议题:顺德“村改”是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下设四个子议题:议题商议——顺德均安村级改造坚持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议题思考——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主要解决什么样的发展问题?议题辨析——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彰显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议题延伸——请你结合自己村级工业园改造现状和问题,为村级工业园升级建言献策。通过议题商议,使知识与情境相关联,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促进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认同。通过议题思考,使学生对生活问题深入了解,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顺德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具体举措,加强学生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并进行进一步的辨析、迁移和运用,使课堂充满思考、辨别的氛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议题延伸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外的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运用和实践,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特有的育人价值。而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也锻炼分析素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与新高考考查“关键能力”是殊途同归。

(四)关注时政热点

高考政治主观题情境材料大多以时政材料为背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并将其引入课堂之上,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在选择时政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素材的针对性与关联性。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时政素材,确保时政素材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教材知识。第二,素材的时代性和导向性。教师选择的时政素材与高考要求一致,让学生能够对当下的时政热点有一定了解,并体悟时政素材蕴含的价值导向。一轮复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找出相关的时政热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构建知识体系。二轮复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时政热点来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结束语

新课标、新高考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高中教师来说,高考试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起着导向作用,需要教师持续地研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宋金勇.例析逻辑推理型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特点及解答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1):69-70.

[2]岳志斌.高考政治主观题结构化审题过程分析[J].学周刊,2019(13):81-82.

[3]田维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常见困难与解决办法[J].贵州教育,2021(6):36-37.

[4]刘萍.新高考下高中政治主觀题规范化答题素养培养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4-15.

猜你喜欢

新高考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