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故事法,培养依文表达能力

2022-05-30李敏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小学语文

李敏

摘要:故事法教学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述故事的时候要引导其揣摩角色特点、巧妙选词、厘清逻辑顺序、分析作品结构。提供各种支架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表述方法,学生可以利用插图学会整合联结,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线索,结合主题赋予情感。在组织故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深入联想,并适当运用对比手法。这些方法能巧妙运用故事法,让学生激发表达自信,享受表达乐趣,提升表达能力。

关键词:故事法;表达能力;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故事法,引导学生倾听故事、讲述故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细读文本,夯实基础

1.1揣摩用词,树立角色意识

很多学生虽然有表达欲望,但是没有掌握良好的表达方法,所以教师要用文本作為例子,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夯实基础,掌握正确的表述方式,并运用到表达中。要让学生学会讲故事,首先要让他们读懂故事,学生可以分角色诵读作品,并思考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看看选词是否符合角色特点。最后在自主表达中,学生就能树立角色意识,认识到该如何勾勒人物特点。

如在阅读《雪孩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并揣摩雪孩子对小白兔的情感,思考雪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当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的时候,‘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为什么要用‘喊、奔呢?‘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这里为何要用‘冲进、冒着呢?”学生认识到,这些词都体现了雪孩子焦急的状态,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小白兔的关切之情。“同学们可以试着自己讲述《雪孩子》的故事,思考一下,除了‘冲进、冒着等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雪孩子的状态,展现出他舍身救人的精神。”如有学生试着讲故事:“雪孩子奋不顾身地冲进房间里,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在融化,但是却丝毫不在意,集中精神寻找小白兔。”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积累了词汇,同时也认识到要运用掌握的词句将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学生可以试着扮演角色,并调整词句,学会准确运用词语表达想法,提升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

1.2厘清顺序,讲究逻辑意识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讲故事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很难将一件事情说得有条有理。所以,教师要用课文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厘清线索,先找出能展现逻辑性的词句,然后思考在自己表述的时候,还有哪些不同的讲述顺序,并试着有条理地表述。

在学习《玲玲的画》时,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总结归纳,认为故事的起因是水彩笔弄脏了玲玲的画,经过是爸爸给玲玲提出建议,高潮是玲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了画,结果是玲玲的作品得了一等奖。之后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其他故事,发现这些故事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这样才能让读者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师又让学生结合玲玲的情感变化,找出文章中有标志性的词语,如“得意、伤心、满意”,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否结合玲玲的情感变化讲述这个故事?”如有学生试着讲述:“玲玲为自己的精彩画作而得意,但是她不小心弄脏了图画,感到很伤心。在爸爸的提醒下,她想到将污迹改成一只小狗,最后,她看着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学生发现,按照人物情感变化讲述故事,也能让表述变得很有逻辑性。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让故事变得更吸引人,就要注意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言之有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也可以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不同的方式表述。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1.3分析结构,渗透个性意识

为了让学生的讲述更加个性化,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作品,看看不同的作者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并思考自己在讲述的时候怎样体现出个性化,让文章的结构变得更有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母鸡》与《猫》这两篇文章,看看文章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自己在表述的时候要怎样体现出个性。学生发现《猫》采用的是递进式方法,先写猫可爱,然后又写它更可爱。但是《母鸡》则不一样,它采用的是对比法,先写自己不喜欢母鸡,然后又写经过某件事情之后,自己的想法改变了。“同学们能否想到更新颖的结构呢,如果让你讲述母鸡、猫等小动物的故事,你会如何讲呢?”如有的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方法,先说自己很喜欢小猫,然后又分别讲述了几件不同的事情,用“偷吃小鱼干”表现小猫淘气,用“勇斗大狗”展现其勇敢,用“陪奶奶散步”展现其和人类的亲近,这样就从几个不同角度体现了猫的特点。其他学生也分别讲述了小猫的故事,如有的学生运用人称转换方式优化故事结构,体现出新意。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哪怕讲的都是类似的事情,但是结构不同,也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在分析对比之后,学生认识到可以结合主题思想和作者的风格设计不同的结构,这样不同的学生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时候,也会呈现多样性。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讲故事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

2    搭建支架,习得方法

2.1借助插图,联结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学生的表达能力很难一下子提高,要经历从理解积累到练习,从分步讲述到完整表达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支架,如让学生先观察插图,找到其中的细节,试着讲述片段,然后再将插图结合起来,加入串联性词句,提升整体表述能力。

教师结合《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容,设计了几幅图画,让学生先观察图画,看看在图画中小蝌蚪遇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就使学生从细节入手,观察到各种动物的生理特点。此后教师又让学生试着给这几幅图画排列次序,看看学生能否结合细节推理,分析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学生再将图画整合起来,完整地讲述故事。“同学们觉得可以加入哪些过渡性的词句,将这几幅图的内容串联起来不觉得突兀。”如有的学生加入句子:“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小蝌蚪不仅有了后腿,还长出了前腿”“小蝌蚪再次发生了变化,不仅身体变大了,而且尾巴也变短了”。这些句子串联起了几幅图画,同时也让表述变得更有条理性,提升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

图画资源能让学生先分步讲述,掌握讲片段的能力,然后再将它们整合起来,掌握完整表达的能力。这样学生就逐步提升了表达能力。

2.2捋顺线索,补充丰润

思维导图将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线索,所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支架。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在思维导图的中间,然后再思考有哪些与之相关的人物,辐射出几条不同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并标注上文字。在此基础上表示,就能让表达的内容更丰富。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线索,首先将主要人物诸葛亮画在最中间,然后辐射出几条线,分别标注周瑜、鲁肃、曹操,并标注上他们和诸葛亮的关系,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以周瑜为例,可以标注他和诸葛亮是盟友关系,并特别标注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他们商量对付曹军的事情,周瑜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此外,学生还可以设立另一张思维导图,同样将诸葛亮写在中间,但是辐射出去的则是相关的细节描写,从外貌、语言等角度入手,标注出诸葛亮的能力、性格特点,在讲故事的时候就能围绕这些地方添加细节。如有的学生讲到诸葛亮很聪明,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他结合思维导图,发现利用大雾展现了“天时”,利用“大江”展现了对地理特点的利用,借助鲁肃的帮助则体现了“人和”。这样讲故事就更细腻丰富了。

2.3指向主题,赋予情感

很多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如同报流水账,不够生动细腻,也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讲述中。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阅读课文,再找出作品的主题,思考哪些细节展现了情感,然后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表述中,思考如何通过细节展现情感,体现主题思想。

在学习《掌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先挖掘作品的情感线,看看英子一开始的心理是怎样的,同学和教师做了什么事情,让她有所变化,最后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英子一开始很自卑,但是同学和老师都给她鼓励,让她渐渐充满了自信。这个故事充满了情感,而且展现了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主题思想。教师此时提供情感支架,让学生回忆生活:“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和英子一样的经历呢?同学给了你怎样的帮助?你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能否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由于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学生能将更多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有的学生讲述自己摔伤住院,同学给自己补习功课的故事,在语言中充满了对同学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同伴之间互帮互助的主题思想。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情感支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揣摩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在特定场景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讲述就会充满深情,同时也能更好地凸显主题思想。

3    联系生活,迁移实践

3.1拓展细节,融入自我观察

在学生阅读课文、提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不仅要学会复述课本中的故事,还要融入自己的创想,讲述原创故事。此时教师采用生活教学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在故事中加入观察到的内容。

阅读《我变成了一棵树》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编童话故事:“你是否也曾经想过变成其他的东西呢?如果爸爸妈妈看到你变成了其他的东西,他们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如有的學生讲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能随心所欲地在天空飞翔。教师引导其拓展细节部分:“如果你长时间出去玩,你爸爸妈妈会怎样呢?当他们看到你身上发生了奇异的变化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学生自我观察,将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的细节内容融入故事中,拓展了细节。

3.2联想事件,叙述详细过程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的,此时学生要运用联想,找到即将表述的内容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之间有什么关联点,然后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联想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联想,提升表述能力。

学生在阅读了《巨人的花园》后,参与编写“巨人和孩子”的故事,但是学生都没有遇到过巨人,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叙述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巨人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人呢,能否将这些人的故事移植到巨人身上?”“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闯入了其他人家中,对方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们的表情如何?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学生从“性格粗暴的人”入手,将他们联想成巨人,揣摩他们的行为特点,并编写相关故事。如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摔坏了邻居家花盆的往事,补充了故事的细节,让巨人的言谈举止都变得更加具体细腻。

3.3对比心理,阐述自我观点

部分学生比较擅长讲述具体事件,但是在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等抽象内容时,表述不够深入,同时,他们也不善于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故事中,所以讲述显得很平淡,并没有输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对比分析,揣摩自己和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并试着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

《海的女儿》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变成了海上的泡沫后,你认为小美人鱼又经历了哪些呢?”如有的学生编写故事:“小美人鱼来到了王子家中,偷看王子。”教师引导其对比原著中小美人鱼的心理:“小美人鱼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现在的故事,她就只是看着王子,这样符合小美人鱼的形象吗?”学生认识到小美人鱼会为了爱人牺牲自己,所以,在编写故事的时候,也要体现出这一点。学生将故事改成小美人鱼看到王子为王国的旱灾担忧,于是降下甘霖,帮助王子。同时,他也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讲述中:“小美人鱼明白,王子压根就不知道这场甘霖是自己为他带来的,但是那又如何呢?能为王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她就感到很幸福了。”这样就将自我观点融入故事中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故事训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参与思维训练。教师要利用课本引导学生阅读、倾听故事,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方式,还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找到更多的故事主题,丰富表达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才能收获自信,借助支架积极进行拓展表达,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加莲.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作文:小学(1-3年级),2020(3):13.

[2]王卫.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32):34.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小学语文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