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问题变式,促进数学思考

2022-05-30朱春烨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形结合

[摘  要] 探寻简单自然的方法是数学解题追求的基本要义.波利亚指出,当原来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好解时,就构想一个合适的辅助问题.辅助问题从何而来?可以是从认知基础变式而来. 数学课堂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通过不断改变问题的条件,挖掘问题的思维价值,深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凸显数学的思考. 数形结合,以形解数,以数助形,一法贯穿,有助于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多思少算”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应当关注问题变式的研究与实施.

[关键词] 数形结合;问题变式;数学思考

二次函数综合题是基于二次函数本质、图像变化,再以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几何关系为转化桥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综合解题的能力. 想让学生体会几何与数量关系转化的实质,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理解和转化问题[1],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思考?我们尝试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三个维度来展开教学设计. 下面以“二次函数数形结合微专题——探索面积背景下如何确定动点的坐标”为例,阐述具体的教法和学法.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问题分析:

3. 理解教学:俗话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此处设计“用数定形,再以形求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抓住两个三角形AB同为底,要使得,只能是点P到AB的距离是点C到AB的距离的2倍,进而确定点P的位置是与x轴距离10的地方,即在直线y=±10上. 点P的位置既在抛物线图像上,又在直线y=±10图像上,即“两条轨道相交处”为点P(如图2所示),最后借助方程思想得以求解P的坐标. 这种“定形”方法解决问题1感觉是有点“不必要”,但是它正是本次“数形结合”问题研究的起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坐标分类的道理. 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求动点坐标的一般思路:①先“定形”——确定符合要求的动点位置;②再“定量”——求动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直线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方程,求出动点P的坐标.

解决问题,形成方法

问题分析:

1.理解数学:问题2是问题1的变式,虽然两个三角形面积确定,但共有的边(AB)从平行于x轴,转变为斜向(BC),将点与线的距离由特殊化(距离即坐标)转变为一般化(距离非坐标).

2. 理解学生:学生用原有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不能顺利将△BCP 的BC边上的高转化成“坐标”. 经过问题1的启发,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高之比为3∶2,确定点P可能在的位置有两处,即能对符合点P的位置进行“定形”;但是在“定量”时,部分学生在求动点P所在直线解析式时遇到了问题. 问题①:有学生想求出直线平移的距离来确定解析式,但不能准确理解平移的距离是哪一段;问题②:有学生通过线的平行知道直线解析式的k,但是不知道再找哪个点来确定直线解析式,或者如果找到一个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也不知道如何求这个交点的坐标. 也有学生善于利用“数形结合”解决该问题[2].

3. 理解教学:问题2延用问题1的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动点P的位置,这里只列举一种,其他以此类推,如图4所示. 将三角形面积之比转化成高之比,进而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将线段比“化斜为正”,即将斜向的线段比转化成y轴上的线段比,具体做法如下:

直线NG的解析式为y=x-9. 联立方程y=x2-4x-5,y=x-9,解得x1=1,y1=-8.x2=4,y2=-5,所以点P的坐标为P1(1,-8),P2(4,-5).

也可以如图5所示,同理将线段之比转化到x轴上AB与BH之比. “形”的处理,引导学生不用计算三角形BC边上具体的高,不用具体求出线段EG长,从而达到方法的优化,思维的进阶. 学生通过图形的分析,找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点,实现“几何”关系和“代数”关系的互化,挖掘在解析几何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问题探究方法.

方法应用,拓展延伸

问题分析:

1. 理解数学:问题3是问题2的变式和拓展,不同的是△CPD,△CQD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动态的,不能确定面积大小,但面积比为1∶3是确定的.但如何确定点P坐标?问题设置螺旋上升,数学思考也更深一层.

2. 理解学生:前面两个问题的完成,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处理两个动态三角形的问题可能还是会遇到困难. 比如面积比1∶3转化成共底边CD上的高,但是两条高都是变化的,又怎么处理?可以转化成到底PD与底DQ边上的比吗?或者转化成到CQ边上的高之比吗?猜想很多,如何筛选?

3. 理解教学:通过类比的方法研究条件为“两个动三角形”面积之比为定值的问题,再次感受用平行线将线段比“化斜为正”的转化思想,体会这种转化思想的“优越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归纳如下:

方法1:如图7所示,过P,Q分别作PH⊥x轴,QG⊥x轴,则PD∶DQ=PH∶QG=3∶1,再利用坐标关系代数化,带入解析式求解.

方法2:如图8所示,过P,D分别作PN∥BC交y轴于点N,DM∥BC交y轴于点M,则PD∶DQ=NM∶MC=3∶1,再利用MC确定NM,从而确定动点P的直线解析式,最后联立解析式求解.

方法对比:方法1,坐标法表示关系,建立方程,容易想,但计算烦琐,坐标与线段互化符号容易出错;方法2,转比(面积比转线段比,斜向线段比转正向线段比),计算简便,但不容易想到. 可能学生还有另一个转线段比的方法,如图9所示,这里不再赘述. 解决数学问题,要“多思少算”,利用图形中的不变量与图形的性质进行转化,在变中围绕不变量转化会事半功倍!借助几何画板,将学生的方法及原理展示出来,让学生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点明整节课的主线,加深学生的印象.

专题抓住“線段转化”为主线,从一个简单易解的面积问题出发,循序展开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设计连续变式.看似不同的问题,实则内在紧密联系,形成方法自然水到渠成.探究如何“化斜为正”转化线段,体现“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化繁(数)为简(形),以形解数、以数助形的数学思想,启发学生对二次函数综合问题的思考. 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原创”问题,在同一个二次函数背景下,你能根据哪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变化出一串相关联的,并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数学活动.综合性再强的函数问题,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式,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式,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3],学生亲自参与到探讨和设计数学问题,并验证问题是否具有研究性,发散学生思维,启迪思考与反思,相信这将是学生真正做数学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朱建良. 设计迁移问题 助力深度探究——以“二次函数——设元引参”专题复习为例[J]. 数学通讯,2021(15):5-7.

[2]  温晖,曾爱群. 在专题复习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二次函数综合性问题”为例[J].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1(14):19-23.

[3]  刘才云. 题组变式渐次呈现,简约开放对话让学——以“含参二次函数”专题课打磨为例[J]. 中学数学,2021(18):25-26.

作者简介:朱春烨(1990—),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数形结合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考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