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经验走向数学素养
2022-05-30吕一鸣
吕一鸣
[摘 要]苏教版教材对“年、月、日”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采取了“留白”的方式,这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年、月、日中蕴含的规律,并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素养;年、月、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7-0061-0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4~46页的“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月的天数,能说出一些重要节日。
2.经历观察、分类、计算、推理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概括、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激活认知
师:维生素E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于老年人是很有益处的。爷爷每天都要吃一颗维生素E软胶囊。这样一瓶维生素E(如图1)够爷爷吃一个月吗?
生1:有31天的月份不够吃,其他月份够吃,比如2月就够吃。
师:就是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那具体是哪些月份够吃,哪些月份不够吃呢?大家可以参考老师发的年历。
生2: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不够吃。
师:为什么这几个月份不够吃呢?
生3:因为这几个月份都有31天。
师:哪些月份够吃呢?
生4:2月、4月、6月、9月、11月。其中2月有28天或29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师: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二月有28天或29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思考】先通过“一瓶药有30粒,够不够爷爷吃一个月”这一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月究竟有多少天”,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到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因此要分情况讨论,这就为引出大、小月提供了契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会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二、手脑并用,科学记忆
师:你们准备怎么告诉爷爷呢?
生1:我会告诉爷爷,如果是大月就不够吃,小月和二月就够吃。
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我们能不能比较快速地记忆呢?
(学生进行讨论)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生2:我以前学过一首儿歌,刚好是用来记忆月份大小的。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课件出示儿歌):你的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刚好帮我们记忆了大月和小月。里面的“腊”和“冬”分别指什么呢?
生2:“腊”指十二月,“冬”指十一月。
课件出示表格:
师:还有一种方法——左拳记忆法,请大家把教材翻到第45页自学。
(学生学习“左拳记忆法”后,师生一起伸出左拳数一数)
【思考】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发现各月份因为天数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到底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呢?看似很复杂,但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究竟如何记忆呢?学生不排斥儿歌记忆法,因为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富有韵律美,而“左拳记忆法”是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虽然都是记忆大小月的方法,但思维路径是不一样的。儿歌记忆法将大小月分开记忆,运用了听觉;“左拳记忆法”采用线性的方式,将大小月穿插记忆,运用了触觉和视觉。
三、认知冲突,计算验证
师: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吗?
生1: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爷爷觉得只买一瓶药吃起来很麻烦,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所以他就索性在药店买了一整箱(如图2),他想现在该够吃一整年了吧。你们觉得够不够呢?
生2:不够。这里有12瓶,每瓶30粒,也就是12×30=360(粒),肯定不够。
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说一年有365天,也有同学说一年有366天。大家想想,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如何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生3:算一算。
(学生开始计算)
生4:31×7+30×4,得数再加上28或29,结果是365天或366天。
生5:30×12+7-1=366;30×12+7-2=365。
师:我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那爷爷的药够不够吃呢?
生6:不够吃,他只有360粒。
【思考】学生课前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但对于为什么是这么多天,是怎么算的,还不能很系统地表述。通过“一箱药够不够爷爷吃一整年?”这个问题,就可让学生自己探究一年究竟有多少天。通过运用生活经验和观察表格,学生不难发现,一年有7个大月和4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大月都是31天,小月都是30天,二月是28天或29天。通过计算得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都比360粒大,因此如果爷爷一天吃一颗,肯定是不够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分类和推理的数学思想。
四、内化新知,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我们学校的王老师也遇到了一个问题。王老师要去青海支教两个月,可能要去多少天?
师:现在,请大家写一写有可能是哪两个月去,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62天(31+31),61天(31+30),60天(31+29),59天(31+28))
师:你认为去62天的可能是哪两个月?
生1:七月和八月。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生2:也可能是十二月和一月。
师:61天可能是哪两个月去的呢?最好能有序地回答。
生3:三月和四月,四月和五月,五月和六月,六月和七月,八月和九月,九月和十月,十月和十一月。
师:写这么多,能不能归结成一句话?
生4:大月和与它连续的小月。
师:那么60天呢?
生5:可能是一月和二月,或二月和三月。
师:59天呢?
……
师:王老师到底是什么时候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师:王老师支教完回来了,这是他回来的火车票(如图3),他在火车上坐了23小时23分钟。他几月几日回到南京?
生6:10月1日,因为9月是小月,没有31天。
师:王老师的问题解决了。几个月后又有另一个人要出差,也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来看看是谁。
课件出示:宋老师要外出参加一个会议(如图4),他习惯每天喝2袋咖啡,你认为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袋咖啡?
生7:至少需要准备14袋。2月有28天,2月27日到3月5日共7天,每天两袋,需要14袋。
师:还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8:二月也有可能是29天,多了一天,要再加2袋,14+2=16(袋)。
生9:我觉得这里的2月就只有28天,因为之前王老师是2020年10月1日回来的,几个月后宋老师去出差,说明宋老师出差的年份是2021年,是平年,2月只有28天。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日子大家是最希望它们到来的,是哪些日子呢?
生10:儿童节。
生11:春节。
师:2020年的春节是1月25日,2021年的春节是2月12日,2022年的春节却是2月1日。春节看起来每年都在变化。(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农历,也叫阴历,我们现在用的是阳历,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用农历来记的。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12: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
【思考】独具匠心的习题能够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合作等活动中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
五、谈论收获,优化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年、月、日是时间单位,我们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呢?
生:时、分、秒、周、世纪。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常识性,对于年、月、日,学生在课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数学素养。
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对于“王老师支教两个月,可能要去多少天”的问题,学生分情况进行讨论,将可能的天数列出来,再进行倒推。这是数学抽象的过程。而数学抽象是一种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学生会想到,最多的天数是两个大月连在一起,即62天;然后是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即61天;还要考虑二月的情况;等等。在这里,月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月份,而是被抽象成了數字,大月等同于31,小月等同于30,二月可能是29也可能是28。这种数学抽象有利于将问题简化。
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杜威说:“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思考是经验改组和改造的桥梁,学习离不开思考。“一瓶30粒的维生素E够不够爷爷吃一个月?”“一箱360粒够不够吃一年?”等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想到,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多,因此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大、小月之分。这里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的数学素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尽管二月有时候是28天,有时候是29天,但是通过计算不难发现,一年的总天数始终比360大,所以是不够吃一年的。这里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的素养。
三、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的特点。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宋老师2月到3月之间出差几天,要带多少包咖啡”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将之前的经验迁移过来,根据平年和闰年分情况讨论,并且,认真读题的学生会发现,这里的2月其实是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这种冲突的设置是教师有意为之,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表达的冲动,进而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讨论与质疑。
(责编 罗 艳)